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艺术需要同情
栏目说《读书》
作者齐伟
期数1995年10期
  读李增茂先生“深感不能苟同”艺术与伦理对峙的短文(《不能一厢情愿》,《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七期)后,虽没有亦“深感不能苟同”,终觉胸中不畅,顾城事件以来积聚于心中的一些浅见便想一吐为快。
  顾城杀妻自戕无疑构成一种社会现实行为,关涉法律和伦理道德,但它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艺术行为。其美学意义在于它可以当之无愧地归于“诗人自杀事件”一类。关于诗人自杀的微言大义,刘小枫先生曾有广博的论述,在此不多赘述,只指出一点,顾城事件并不仅仅因其具有杀人的因素而从本质上赋予自身以反伦理道德性,“在现实意义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纯粹的自杀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到他人和社会,都是反社会、反伦理道德的。艺术是人类对抗社会异化的一种努力方式,根源于人类对祖先原始天人合一、物我无分情境的眷恋。艺术以“我”拥抱世界(或谓“我”被世界拥抱)为终极目的,只关注自我的充分实现,它是个体化的,也是自私的。艺术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伦理关注集体,追求秩序。二者不仅属于不同的领域,而且从本质上讲是尖锐对立的。艺术与伦理的对峙诠释着人生的悖论。我无意在道德法庭上为顾城事件开脱,只是我们在审判、鞭挞的同时,能不能更多一些同情,为艺术的美丽、悲壮与人生的无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