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奥斯瓦尔德的故事:美国疑案》
栏目西书拾锦
作者冯亦代
期数1995年11期
  老友董鼎山在改版后的《博览群书》上撰文谈美国二战时期的文学(《美国二战文学四大家》),提到美国当代作家诺曼:梅勒,认为梅勒在美国二战时期曾写《裸者与死者》一书,使他奠定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这也是作者写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鼎山很为梅勒可惜,认为梅勒的后期著作“有些粗制滥造,滥芋充数”;从而想到他的当年豪放才气,很觉可惜。然后他笔锋一转,说梅勒最新出版的巨著《奥斯瓦尔德的故事:美国疑案》是叙述刺杀美国肯尼迪总统的凶手生涯,并说他翻阅了一下就不想读下去,“这种大作家炒冷饭,没有什么文学可言。”他的评语十分严峻,使我吃了一惊。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去美国的时候,曾经在纽约文艺界的酒会上,多次会见梅勒,那时他的《刽子手之歌》正风行一时,我也收到一位美国朋友送赠一册,贪婪地化了几个晚上把书读了。我认为他是替因某种社会原因而成为杀人凶手的那些人说话的,完全从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因为在美国经常有为真正杀人凶手作替死鬼的无辜者大量存在,作为作家也可以因他振笔一呼,而减少了冤假错案。我曾经和他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之改写这种纪事小说,目的就是要发现这些成为凶手的人的真相。他说美国的司法貌作公正,但也不是事事公正,他要将这些可怜成为凶手的人,还其本来面目。
  《奥斯瓦尔德的故事:美国疑案》是美国公众瞩目的一件大事,因为奥斯瓦尔德被控为刺杀的人是美国的总统肯尼迪先生,就这种惨案而言,本身就轰动了世界人心;而美国公众之怀疑奥斯瓦尔德是否确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也因人言言殊而哄动了人心。
  奥斯瓦尔德在牢狱里关了一年又一年,最后还是被判死刑,但他的死和他行凶的行为却引起了公众的怀疑。美国的公众要求明瞭此案的底情;从而可使自己忘掉这个人,否则,总成为一块心病。公众要问奥斯瓦尔德刺杀肯尼迪的理由。官方的调查委员会关于奥斯瓦尔德的卷宗有廿六巨卷之多,而梅勒不过写了八百二十八页一厚册而已,真是小巫见大巫。
  在肯尼迪总统被刺之前几个月,奥斯瓦尔德用二十二美元邮购了一支来复枪,他要枪杀另一个目标是已经退休了的沃格尔陆军中将,这是个犹太教某一右翼教派的狂热信徒,是个蛊惑人心的煽动者,前一、二天刚从旅行演讲回到家里。奥斯瓦尔德在黑夜里潜入沃格尔家,对坐在书桌前的沃格尔开了一枪,然后奔回自己的家里(他和沃格尔的住家相离不远),坐在无线电机前听沃格尔被暗杀的新闻。但是,他失望了,因为暗杀没有成功。奥斯瓦尔德之枪杀沃格尔的企图,完全是由于当时他正在一种要杀人的情绪之中,沃格尔不过是他碰上的一个人,这就是历史所能供给公众的材料,而梅勒则求在这一事实中,申述他个人的正义感。在这八百二十八页的厚书中,梅勒为奥斯瓦尔德辩护,说如果奥斯瓦尔德单人独立进行这件历史上的大事,而且只是他个人无聊的极度痛苦所致,他凭运气在三十五码距离下打不中坐在书桌前一动也不动的沃格尔中将,相反却可以在八十八码以外有幸击中了在走动中的肯尼迪,简直难以令人信服!许多人认为现代人都生存在一个“荒诞的宇宙”里,但是梅勒不如此想。他认为杀死肯尼迪的凶手,“并非荒诞而是属于悲剧性的”。这就是奥斯瓦尔德作为梅勒在第二十八部作品中成为主角的理由——他要找的是这个杀人凶手的灵魂。
  美国的书评家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撰文提出一个意见,认为《奥斯瓦尔德的故事》一书可以分为二册出版。这两本书不但风格不同,而且所用的手法也不同,但是他把这两本书合成一册出版,他的雄心便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
  一九五九年秋天在莫斯科,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兵士“开小差”使苏联当局无可奈何地给予他居留权。他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城住了三十个月,他在一家无线电装配厂做工,对工作也有些吊儿郎当,不太经心,然而依照苏联的规定他分到了一间屋子。他学会了讲俄语,同一位苏联女人结了婚,时有勃谿,一面则为克格勃所监视。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经过与苏联和美国的官僚主义作不懈的斗争,奥斯瓦尔德终于带他的妻子和婴儿回到了美国。
  冷战未止,奥斯瓦尔德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生活,足够成为一块暗杀专家所需要知晓的未知领域,而且使他们得到可以利用的充分时间布置安排。有一位英国作家曾经辩论说真正的奥斯瓦尔德在明斯克城的那几年已为一位面貌极为相似的苏联人所代替,他回到美国,暗杀了肯尼迪总统,以后又由这位英国作家所揭发,说这个凶手比原来的奥斯瓦尔德身材较为高大。这一稀奇古怪的故事所以能够令人当真,因为当时任何一个调查人员都不能随意到苏联去,更不用说到明斯克或其它地方了。
  但是这块领域并不是不可知的,有位名叫麦克米伦的英国女作家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书,这是她在访问奥斯瓦尔德未亡人后写的,内容丰富生动,评述奥斯瓦尔德在明斯克的生活。不过麦克米伦女士此书《玛丽娜和李伊(奥斯瓦尔德的名字——笔者注)》在公众间并未造成深刻的印象,为读者所接受,相反,那些专门研究暗杀事件的专家,甚至怀疑玛丽娜(还有麦克米伦女士)是苏联克格勃阴谋中的人物。
  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诺曼·梅勒进入了这块不为人知晓的领域,从一些当过克格勃的官员、过去不公开的档案中以及许多过去苏联公民的口中得知奥斯瓦尔德妻子玛丽娜在明斯克的生活。经过半年时间梅勒和他友人希莱对五十个俄罗斯人的访问,写成了多达三百五十页的大书《奥斯瓦尔德和玛丽娜在明斯克》,构成了《奥斯瓦尔德的故事》的第一卷。
  奥斯瓦尔德到明斯克时只有二十岁,他的生活经验局限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日常行动。他阅读俄文十分困难,在学校里功课也读得不好,他对于俄语的知识是自学的,所知也很粗浅,他没有熟练的谋生技术。他唯一的才能就是爱上在路上走动的女人。他在明斯克的生活一无绚丽的色彩,他贫穷、孤独和沉闷单调。他的朋友们都在一周六日中做工作,只能侷处在湫隘的公寓房间里。他们渴求起码的物质享受,对于这个美国人都心存疑惧,一遇被传到“组织”(即秘密警察)那里,便心惊胆战。这位年轻的奥斯瓦尔德知道如何去接近那些正在找寻男人的俄国女人,最后他找到了玛丽娜,并结成了夫妻,尝尽了婚后生活的苦恼,最后至少在性生活上得到了慰藉。从梅勒看来,他们二人的婚姻生活就等于凌迟处死。
  梅勒得到了比麦克米伦更多的新材料,他写了这本题名为《奥斯瓦尔德和玛丽娜在明斯克》的书,其风格有类一部小说,但除了故事本体却不见其他的描绘,读者只能在书中见到奥斯瓦尔德一人,不及其他。在这本书中之书里,读者得知了两个事实,其一即奥斯瓦尔德从头到脚都陷于不快活的生活之中。当他得到了他要得到的东西,他便变得烦躁不安,一腔怒火,就此破坏了他所有已经得到的一切。其二则是梅勒得到了两位用假姓名出现的克格勃成员对于奥斯瓦尔德在肯尼迪被刺案中的作为。克格勃反间谍的官员查询奥斯瓦尔德,把他视为复活了的托洛斯基,他在无线电装配厂里是否获得电子学的深一步知识,他与友人们到郊外狩猎时是否对禁止入内的地区发生兴趣等等。克格勃每日监视奥斯瓦尔德,对他的朋友进行调查,他的寓所被窃听,但是他们获得的消息只是他和玛丽娜的激烈争吵。克格勃对他的结论:奥斯瓦尔德并不是个间谍大师而仅是一个可怜的无足轻重的人。
  但是第二部书中之书《奥斯瓦尔德在美国》便不同了。梅勒不再去询问那些旧有的见证人,可是研究过去材料的结果,他发现了有如山积的官方调查委员会的材料,还有艾泼斯坦出版的《传奇》(一九七八),这部书认为奥斯瓦尔德是个更为巨大的阴谋中人物;另一部波斯奈写的《已了结的案件》(一九九三)则是梅勒在他所著的《玛丽娜与李伊》中已经出现过的材料,而梅勒所用最多的材料则大都见于麦克米伦所写的书中。用了这些材料,梅勒写成了奥斯瓦尔德的故事。
  奥斯瓦尔德故事的中心事实,在读者得知了大体之后,也没有失掉他动人的力量,因为梅勒拉读者进入他的思考琢磨之中。从达拉斯地方的报纸,奥斯瓦尔德获悉肯尼迪行动的路线,其中有一段要经过他工作单位的附近。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四,就在暗杀总统事件发生的前一天,他告诉他的同事说要去买几根挂窗帘的横杆,他同事开车带他到达拉斯近郊玛丽娜和孩子住的地方。当晚玛丽娜拒绝奥斯瓦尔德要她搬回城里和他同住的要求,夜里当她的脚碰到他身体时,他把她的脚踢开。第二天清晨,他在屜斗里留下一些钱,比他往常留下的要多得多,还留下了他的结婚戒指,这种事是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他在汽车房里把一束东西包在毡子里,随手带上他包在褐色纸里的窗帘杆。以后便是一系列随之而来的事情:暗杀、逮捕、入狱、他母亲弟弟和妻儿度过的惶恐时光。此时另一被捕的凶手杰克·罗比正打了单独的一枪,而说了与奥斯瓦尔德供认的完全不相符合的供词。
  梅勒完全没有忘掉一切外在的琐事,可对于这个已为读者所熟习的故事,他却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目的就在于要给奥斯瓦尔德写出促使他相应于这次行动之内心活动的写照,以显示他在未来承认暗杀中行动的价值观。梅勒认为在奥斯瓦尔德自己的心智里,对这一暗杀事件的价值观是极为高尚的。梅勒以奥斯瓦尔德那帧穿着黑衣的照片为例,奥斯瓦尔德手里拿着枪,简直像个“私下里的将军”。在公众面前出现的奥斯瓦尔德不过是个小小的兵士,但在私心里,他自视是个有伟大力量的指挥官,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古时的汉尼拔尔将军或拿破仑再世。在这位“私下里的将军”被神化的前夜,奥斯瓦尔德到达了在出战前的一种心地宁静的境界,当渴望深邃地达到一种静谧的兴高采烈的时候。
  现在一切证据都摆在我们眼前,作家必须告诉我们这些证据意味着什么,而一点也不作推诿。梅勒现在满脑子装着奥斯瓦尔德,原来的疑虑都已放在一边。他说,从奥斯瓦尔德那里得到的每一个顿悟,便是他行动的唯一性质。那么奥斯瓦尔德为什么偏偏要选中肯尼迪总统呢?因为“这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最伟大的机会”,可以从此名闻天下,这就是梅勒经历了他自己的宁静的升华,为本书作了结。
  Norman Mailer,Oswald’s Tale:An American Mystery.RandomHouse,New York,828pp.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