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学了不要白学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夏智华
期数
1995年11期
跟前些时候某些侈谈中国经济学家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结缘的人相比,梁小民先生无疑是非常冷静的。他的《重要的还是学习》一文从一个侧面告诉国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非但没有占领本学科的前沿阵地,就连消化吸收人家几十年前的理论都远未做到,凭这种水平去竞争诺贝尔桂冠真不啻痴人说梦。其实,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学术幼稚病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经济学如此,法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恐怕无一不是如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学习西方以外,一时间确实难以找到更好的办法。因此,梁先生提出的“重要的还是学习”的口号,可谓适合上述所有学科,并且十分适时。
但不知梁先生想没想过:中国人学西方那一套东西真能学得进去吗?再有,套用总设计师的话就是,学了能管用吗?在学术问题上,我总觉得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想努力在中国建立起以西方的学术符号、方法、体系和规范为归依的学术范式,以求得中国的学术具有一种世界性,被别人关注;另一方面,这种学术范式无论从符号、方法、体系还是从规范上讲,其土壤都不在中国,因而必然呈现出难以为国人理解的异质性。梁先生希望大家学习是对的,因为不学习的话异质性就永远得不到克服,但问题的关键是:学习能解决所有困难吗?容格曾经精譬地指出:一种文化术语和符号对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氛围中的人们来说,不可能诉诸他们的心灵,而只可能诉诸他们的头脑,他们不可能自如地用一根逻辑的链条把这些术语和符号穿缀起来(大意如此)。承认这一点,对我们的学术幼稚病病因的认识就不会老停留在学习不够的层面上,而要从文化差异上找原因。不幸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太大了,有时大得连西方文化的术语和符号诉诸我们的头脑的可能性也丧失了:我们不是经常误读、错读、瞎读西方的作品吗?又怎么能指望心灵深刻地领会这些“异域情调”呢?也许,这里更深入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自诞生以来只有过不断地征服和同化异族文化的经历,还不曾学会向别人学习吧。
光是学习而不去想学习效果,总让人担心出现劳而无获的结局。以上所谈,自知并非建设性的意见,只盼有识之士早日为我指明道路。
学了不要白学
《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重印
不要为自己的平凡而忧虑
汉字的文化性格
以序为书
关于“造反有理”
道高犹许后生闻
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话说邢夫人·鸳鸯事件
他们,也不应被冷落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