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道德的经济功能
栏目
抒臆集
作者
张宇燕
期数
1996年01期
在阅读经济学文献时,我曾经见到这样一句谚语:“好篱笆带来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其大意是说,邻里两家要想处得融洽,其间有一道隔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的话,两家总会因为界线不清而发生矛盾。(由于住房紧张,不少单位有许多两家合住一个单元的情况。从其间普遍的龃龉来看,这句谚语至少道出了部分真理。)如果将此句谚语用标准的经济学语言讲出来的话,那便是:明确的产权界定乃实现效率目标的第一原则。(弗兰克·奈特)
毋庸讳言,修建篱笆是要花钱的。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能明确界定产权的篱笆墙之上,是物有所值的。与此项投资所付成本相对应的收益,常可通过不建篱笆可能造成的“机会成本”的形式反映出来。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篱笆的存在,则十有八九会出现我称之为“楼道效应”的情况,即大家只扫自家门前雪,从而让那未明确界定的“我之势力范围”的地方(即楼道)无止境、无限度地脏乱差下去。这里,人们这样做自有其道理,因为如果某人自觉主动地打扫楼道,则其他人必白白享受干净楼道所带来的福利。结果,由于没有明确地界定“势力范围”,每位个人的理性选择便导致了所有个人(即社会或整体)的福利损失。(曼瑟·奥尔森)恰恰是这种损失,反过来构成了投资篱笆的预期收益。拿投资建篱笆的成本和与其预期收益做比较,其结论便是那句“好篱笆带来好邻居”的谚语。经济学的诸多分支中,有一派被称之为产权经济学。虽然其理论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十分简单,因为其核心内容无非就是此句谚语所表达的思想:在界定产权所付出的成本低于界定产权后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地方,花力气去界定产权(它一方面能够减弱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激励)将导致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而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又主要是法律、准确说是宪法的职责。也恰是在这一点上,产权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等)和宪法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在精神上走到一起了。其间的共识为:法律或宪法由于具有某种经济功能才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
有趣的是,几年前我在翻阅美国《公共选择》杂志时曾经读到一篇书评,评论的书是《沉默的宪法》(The Silence ofConstitution)。其基本思想如果套用前面的谚语,则可表述如下:如果存在着某种“沉默的宪法”的话,好邻居可以不需要“篱笆的宪法”。这里所讲的“沉默的宪法”,大致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虽说“好篱笆”确实具有优良的经济功能,但“建筑”它时毕竟还是要有所付出。假如我们能够找到某种途径,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省去对篱笆的投资,那岂不更妙!这里,道德便可派上大用场了:以“道德之篱笆”取代“宪法之篱笆”。此时,实实在在的篱笆没有了,可邻居却依旧是好邻居,而这一切又全都仰仗两家人内心的、那尽在不言中的“道德隔墙”。由此可见。当“沉默的宪法”发挥作用时,其功效是双重的:一方面实现了“篱笆之宪法”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还节省了构筑“篱笆之宪法”的成本。
也正是因为道德所具有的如此绝妙的经济功能——可以节约大量“交易成本”,道德本身或人的道德化,也就自然成了所有社会伦理所要追求的、至少是一种理想的目标。那么这其中的经济学含义也就显露无遗了。与此同时,像道格拉斯·诺斯等产权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其基本缘由恐怕也在这里吧!
既然道德有如此高超的经济功能,为什么人类还要保留或依靠法律而不用道德全部取而代之呢?对这个问题,我想大概有两种解释方式:其一,要使所有的人均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和有道德的人,是一件其成本为无穷大的事。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均树立起道德之“篱笆”,即使该道德还远未达到“纯粹”的地步,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所需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建立“宪法的篱笆”。其二,培养有道德的人,不仅是个教育劝说的问题,而且还是个颇具“整体性”的问题,因为一旦有人不遵守大家认可的行为准则,该“违法乱纪”者所获的巨额收益,很可能会让那些道德高尚者陷于十分尴尬或无奈的境地。结果,部分人的道德与另一部分人的不道德之间达成的平衡是很脆弱的。其支点恰是法律。
道德的经济功能在于它能够增加收益。但要让道德发挥其功能本身又要花费成本。因此,当成本与收益之差达到最大时,便是道德发挥良好作用的边界。余下的任务就只好交给法律等去完成了。
道德的经济功能
陆文夫与他那“锁着的箱子”
《诗人挖目记》的真面目
敬畏和怜惜生命
记史枚
《泥土与蒺藜》后记
侠影下的梁羽生
另一个希腊
拂去元史上的尘埃
今日南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