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在铁丝网畅销背后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张宇燕
期数
1993年03期
前两天我的一位朋友从河南省的某县考察归来,其见闻中有一条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该县的小钢铁厂办得很是红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上对它的产品——不那么起眼的铁丝网——的需求量甚大,几近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巧得很,几天前在翻阅《读者文摘》时,我吃惊地发现铁丝网竟被列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七项专利之一”。两件事加在一起,使人想起它背后的一些问题。
铁丝网最初是由美国人约瑟夫·格里登发明的,并于一八七四年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铁丝网的年销售量,到一八八七年时已达到十七万三千吨。要知道,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中,每年竟用其生铁产量的百分之三来生产铁丝网,的确会让人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带刺的铁丝,牧场主们才能够破天荒地把自己的牧场和他人的牧场区分开来。也正是随着铁丝网销售量的迅速上升,美国西部边疆的开拓才得以最终完成。
如果说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其西部边疆的开发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在此便得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多少有点“荒唐”的结论:铁丝网决定了、至少是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尽管有些人对此结论持有异议,但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铁丝网的出现为区分个人之间的财产提供了方便,创造了条件。它安装简单,价格便宜,并能有效地割离牲畜,降低被盗的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要挑选铁丝网来担当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重任的理由。这一事例的引申含义是,不同人或人群之间的财产能否被明确地、有保障地加以区分,即产权是否明确化,乃经济这台列车走上正轨并飞速前进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什么产权关系明确之后经济会获得快速发展呢?其中的奥妙在于,私人或集体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信条或原则,给人(们)以激励,从而诱使他们竭尽全力地工作。当人们明确地知道其劳动成果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将归属于他(她)自己时,恐怕没有人不去精心地耕耘他(她)自己那块“一亩三分地”的。一旦每个人的地种好了,全社会的产品也就多了,经济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可当人们深知,无论多么努力,其收益不仅不多而且还很不确定时,他(她)怎么会尽心尽力于工作呢!如果某甲牧养的牛羊马很容易被盗走或丢失,那么他(她)还有什么积极性去提高牛奶、羊肉和乘马的产出呢!
我国的铁丝网市场越来越大,供销两旺,一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十几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繁荣,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改革的大趋势:在经济上走“市场计划”的这条通向兴达之路,意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集体的和个人的财产所有者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这表现为对铁丝网拥有浓厚的兴趣,为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假如没有使你我财产得以区分的意识和行动,后者包括财产所有者的自我保护和国家的法律保障,也就没有了交换,进而市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由带刺铁丝编成的割离保护网具有明确财产权利、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增长之功效,至少从原则上讲,决非夸大其辞。如果说铁丝网专利曾经改变了一个“过去”的世界,那么蕴藏在当今铁丝网热背后的财产权利意识,则可能创造出一个新型的中国。
(《现代产权经济学》,张军著,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一年版,5.00元)
在铁丝网畅销背后
晚年的周作人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们
“心脑营销术”的时代
并不仅是性与爱
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
语言的困扰与理想的追求
费慰梅的一个侧影
纪念一本书
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