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闲谈八股文学史
作者
金克木
期数
1996年02期
照我的浅陋所知,自从梁启超、夏曾佑开始用新观点新形式写历史以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看法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不过两家。此外可能还有,那就非我所知了。这两家,一是三十年代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是五十年代茅盾(沈雁冰)的《夜读偶记》。我所见到的许多中国文学史或通论大都不出《文苑传》、作家论以及为一种既定理论或指示作注解或证明。也许林庚的“布衣文学”说可算一家,但我未见全书新本,不能谈,只能谈周、沈两家。手边又无书,仅凭记忆闲谈,不过是供人“喷饭”而已。
说来有趣,周、沈这两位的文学史见解在“五四”时期本是同道,后来分道,各走一条,越离越远,成为对立面。然而仔细一比,好像两人仍旧是在一条大道上,方向路线并非相反,只是说的方面不同,说法有别。这很可能是我的错觉,但作为闲谈,“侃”一“侃”也可以吧?
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品分为“载道”和“言志”两派,以明代小品文为“言志”派之例,并且说,“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继承“言志”派发展,暗含反对新“载道”派之意。这可以说是提倡所谓“纯文学”或者“个人主义”文学,反对革命文学或者“功利主义”文学吧?
茅盾将中国文学史照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划分,极力反对形式主义,主张现实主义,历数古今作品加以评判。可以说他认为文学史的内涵是两派斗争,讲形式的几乎不能算文学,只有讲现实的才是文学的主流。这明显是鼓吹革命文学的系统理论。
从种种方面说,周、沈二位都是对立的,只有认为文学史是两条路线斗争的思想方法是两人共同的。这可说是抽象思路相通吧?然而具体应用就完全不同吗?现实主义和“言志”是互相排斥吗?屈原不是又“言志”又“现实”吗?再从另一方面说,两人有个共同反对的敌人,那便是八股文。一个说那是“载道”。一个说那是“形式主义”。两人同样认为八股文及其同类决不能算文学。周作人说过要人读八股文。这不过是要人看看“载道”的极端标准,是请“反面教员”。茅盾反对无现实内容的形式主义,八股文当然是靶子的中心,几乎不值得一提。两位老前辈提倡的都是八股文的反面,认为那才是文学的主流。不过双方的诠释不同,对具体作品评价不一致。
我不是作学位论文,不能推论加引证,只是闲谈,觉得周、沈两位都没有脱离“五四”以至“戊戌维新”的反八股文的思潮。他们所争的是具体的文学创作路线而不是抽象的文学理论。两人都讲文学历史是两条道路的斗争,不知这是从古老的中国的乾坤阴阳思想传下来的,还是从“对立统一矛盾斗争”的外国思潮“拿来”的,或许是兼而有之,中外相通,一拍即合?
我不是对周、沈两公的理论和实践有兴趣,胆敢闲谈一番,而是对他们的反对八股文觉得有趣。他们二位的年纪和时代略有先后,应当都是赶不上科举应考却还是看到过八股文的。然而他们好像并没有对八股文仔细考察,没有分析其发展和种种变相及用途,只是当作典型或用作标签。对于垃圾,谁耐烦去作分析研究?可是不分析就处理不好,垃圾会成为大都市的大问题。两位先生都对所反对的“载道”和“形式主义”深恶痛绝,可并没有分析敌人,从明清的八股文一路上溯到最古的同类同性质作品,一直到《诗》中的《大雅》、《颂》和《易传》和《春秋》三《传》及先秦诸《子》。沈公论述文学史全面,但我记得他好像没说那些都是八股文。周公更是以史证论而不是以论解史,恰恰作了自己理论的反面。这是不是我们从古以来的思想习惯?八股文来源的。《经》中的《礼记》开头不久就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这两句话似乎从来没有为人重视过,不管是读《经》的或反对读《经》的。是不是为骂倒和打倒对方并不需要,更不可以,作全面考察分析?
我忽然想到谈这些,一是由于几年前我应邀为启功的《说八股》和张中行的《<说八股>,补微》“续貂”写了一篇《八股新论》六万字长文,以便合成一册《说八股》出版(一九九四,中华);二是因为又见到了有人不辞辛苦标点注解了近五百篇八股文,集成一百多万字的《八股文观止》出版。(田启霖编著,一九九四年,海南)由此可见真正的传统往往是断而不绝的。然而《观止》还是拘泥于名称,只从宋代“经义文”选起,没有上溯到南朝的“策进士文”以及汉代董仲舒、贾谊的“对策”,再推到诸《子》以至于《经》的本身。
中国文学史若缺了应考试和代立言的“八股文”这一类就不能算全面,是不是?可惜我写《新论》时已不能去查书,手头只有编辑借来给我的《制艺丛话》,后来才勉力走到图书馆去翻了一下乾隆皇帝大有深意命令擅长写而又反对八股文的方苞编选的《钦定四书文》。这时我的文已写成,虽忽有所悟而力不从心,无法去体会那“清真雅正”四字的“圣意”而谈论“八股文学”的历史了。
文学史只讲好的,对坏的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这仿佛是标准格式,中国外国大致相同。能不能有“双面绣”,两面都讲?只讲一面怎么看得到“对立斗争”?是不是明说“对立”实际“统一”才算正确?这问题太大,超出我的闲谈了。
末尾还得赘上一句疑问:为什么八股文、经义文历来都推举王安石为祖师爷,高攀这位倡改革的“拗相公”?
闲谈八股文学史
丰子恺的装帧艺术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革命”及其流传
一九二八年的文学生产
热爱台湾的龙应台
狄德罗的哲学小说——《拉摩的侄儿》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们
作家·文学代理人·编辑·书店
漫话《维特》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