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何谓“政治上正确”
栏目译余废墨
作者董乐山
期数1996年03期
  “政治上正确”是近年来美国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一个词,甚至畅销书目上也有一本叫《政治上正确的床头故事》这么一本幽默文集。
  这一词倒底是什么意思?
  不但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年轻人,就是像我这样大半辈子在红旗下生活的人,一生所受到的唯一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所谓“政治上正确”就是“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同党保持一致”,任何离经叛道的想法和事情,在政治上都是不正确的。如今看到在政治上多元化的美国居然也有人提倡“政治上正确”,确实是觉得有些费解的。
  其实,美国有人提出“政治上正确”的要求,或者说自律,恰恰正是美国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的结果,要求“政治上正确者”就是那些力主文化多元化的自由主义者。这在又一方面证明了自由主义趋于极端后产生的偏执。
  多元化,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移民国家里,与别的单一的压制的一元化社会相比,无疑是一种健康的趋势,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初托克维尔命名的“民族大熔炉”,如今已成为一种“色拉生菜拼盘”或者“马赛克拼镶板”,这就是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演变过程。美国已不再是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政治文化为主体来融化外来各族移民的大熔炉,而已逐步演变为各族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保持了原有文化传统而又融合一致的移民社会,在这个“拼盘”或者“拼镶板”里,起凝聚或统一作用的色拉酱或粘合剂是:一种语言,一种教育,一种经济,一种政治制度,和一种生活方式。
  到这里为止,这种多元文化应该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理想。
  但是,自由的理想如果趋于极端而成为一种主义,它就必然会产生偏执,其结果与保守主义的偏执并无二致。所谓“政治上正确”就是自由主义者在美国文化多元化方面的偏执要求:你要保持“政治上正确”,你必须支持文化上的多元化。而所谓“文化多元化”已不仅仅是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下保持各族裔的文化特色,而是要与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比如在基础教育方面,他们要求实行双语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他们要求实行多元化文史教育,把非洲历史文化同欧洲历史文化并重;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要求保护少数(除黑人、族裔、妇女以外,还包括同性恋者)的权利,不得在就业等方面予以歧视……任何背离这种主张的想法和行动都会被扣上“政治上不正确”的大帽子。结果是,甚至在斯坦福这样著名的大学里,教授们在讨论必修课程的设置时,就有“政治上正确”论者力主修改课程设置,废除西方文化史作为必修课的讲授。有一本大学用的美国文学名著选读,过去被认为是美国主流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家已不占原来的重要地位,而与拉美裔、亚裔,特别是黑人作家和女作家并列了。如果说这纯粹出于作品成就本身来衡量,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出于“政治上正确”的考虑,那就未必恰当了。据熟悉内情的人透露,甚至在普利策奖等重要的文艺、图书奖的评选中,也受到了“政治上正确”意识的压力,不得不照顾一下“少数”。前几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宾州大学黑人学生因为某期校刊刊登了一篇他们不同意的批评性文章,而把该期校刊全部查抄,付诸一炬,该校校长对此竟不置一词,这是一个很能说明所谓“政治上正确”是什么样的一种极端政治意识的例子。
  再以双语教育为例。这最初是拉美裔移民大量进入美国后提出来要求实行的。为了照顾他们子女的学习困难,在他们没有掌握英语之前,同时实行母语教育,原来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英语既然是美国统一的语言,移民子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把英语当作第一语言来掌握是必要的条件。为了不忘本民族文化,让移民子女学习本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未始不可。但是这个关系如果倒置,不仅会为移民子女长大后升学、就业造成困难,并且会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和意义上造成分离主义的倾向。说这会造成美国的分裂,也许是言过其实了。但是如果把人口、种族、政治、经济、社会不公等等因素考虑进去,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就以人口和语言而论,据专家估计,到了公元二○五○年,美国人口之中,白人将只占百分之五十二,其余的都是非裔黑人,亚裔黄人,拉美裔混血种。而这百分之五十二的白人中,盎格鲁—撒克逊裔将不再占多数,北欧各国、南欧各国、东欧各国的移民后裔和犹太裔在人数上将上升到相当大的比例。又据统计,目前在美国各种族裔集中居住的大城市中,所操的语言已不下于百余种。如果双语教育像“政治上正确”论者所主张的那样作为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而大规模推行的话,那么所造成的分离主义倾向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届时,不论社会冲突或者种族冲突,范围就不仅仅限于黑人和白人之间了。前几年,洛杉矶因为白人警察殴打黑人而触发的社会骚乱中,成为黑人泄愤的对象而受洗劫之害的竟是韩裔小店主,就是一个端倪。
  难怪有位美国著名学者在被问及将来美国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时,他的太太代他答称:“巴尔干化”。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