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见义”与“勇为”
栏目
抒臆集
作者
张宇燕
期数
1996年07期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见义勇为”,当然也包括“见义不为”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舆论的倾向性可以说是褒前者而贬后者。然而,这世界往往就是这么不尽如人意,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虽随着社会舆论的表彰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见义不为”的“坏蛋”似乎并未由于人的谴责而大幅度减少。“见义不为”之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不少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并颇感今日之中国道德重建任务的艰巨与紧迫。
说到“见义勇为”,倒是让我想起了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孔老夫子。虽说让他特别看重“义”而轻视“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还就“义利”问题表达过一些意味深长的评论。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即为了鲁国人的尊严,凡是在其他的诸侯国中见到鲁国“籍”的奴隶,每个鲁国人都可用钱将其赎回,并且所费金钱事后皆可到国库去“报销”。据说孔子的一位弟子有一次在“国外”巡游时恰巧遇到了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于是他便花钱将其赎出并带回鲁国。与众不同的是,孔子的这位学生为了显示他追求“义”的决心与真诚,事后竟未到国库报销,而由自己承担赎买奴隶的一切费用。多少有点令人费解的是,孔子知道此事后非但没有任何赞扬的表示,反而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说来真是凑巧,孔子的另一位弟子有一次见到有人溺水。他奋不顾身,将其搭救上岸。然而,事后这位孔子门生竟“见利忘义”,接受了被救者的“贵重”酬谢物:一头牛。简直有点让人难以至信,因为孔子对此学生的所作所为倍加赞赏。
后来,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时,据说孔子做了如下解释:第一,花自己的钱去赎买奴隶,虽然因为给国家省了些钱而显得甚“义”,但是如果对此种“义行”大加鼓励和渲染,则那些原本会用国家的钱赎回鲁籍奴隶的人,就很可能会放弃赎买的机会,以期避免和那些具有“高风亮节”之士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不去背那“见利忘义”之名。结果,这种掏自己腰包为国家着想的“义”,最终便会事与愿违地使许多鲁籍奴隶难以被赎回了。第二,虽说拯救他人生命后收受谢礼表面看于“义”相悖,但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他(她)的“勇为”极可能收到回报时,才会有更多的人去“见义勇为”。结果,更多的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才会获得援助。
话说到此我忽然间想起了一部数年前看过的电影,名字似乎叫《华佗与曹操》。影片中两位主角的一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战场上因竭尽全力救护伤员而精疲力尽的华佗,对指挥大军作战的曹操表露了他谴责战争的态度。在华佗看来,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战争,既谈不上“仁”,更无“义”可言。曹操回答说,“仁义”是有区别的,即有所谓“君子之仁义”和“小人之仁义”之分。显而易见,曹操是将自己为国家社稷之长治久安所做的一切视为“君子之仁义”,而把华佗的救死扶伤看作“小人之仁义”。当然,曹操这样讲并无斥责贬低华佗是“小人”且“不义”的意思。他无非是要表明,治病救人固然是“义”,但“义”有大有小,舍“小义”而逐“大义”才应该是真正君子的抱负所在。
现在拿“大义”与“小义”理论回过头去看看孔子的议论,就可以多少对他有些进一步的理解。如果“君子之仁义”同“小人之仁义”相安无事、并行不悖,那么对两者的追求毫无疑问都是值得称颂褒扬的。然而,一旦两者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吃鱼还是食熊掌的取舍标准,也就只能依靠“义”之大小而定了。何为“大义”与“小义”呢?在孔子那里,所谓“大义”是指,更多的鲁国籍奴隶获救,更多的身处危难的人受助;所谓“小义”,则是指个人的、或少数人的道德实践。这里,孔子议论的实质就在于,一方面点明了“义”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另一方面又给出了君子当取大舍小的原则,即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原则。在现实世界中,“义”的差异性与矛盾性普遍存在这一事实,恐怕是很少有人会否认的。可见,孔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具有相当的一般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义”与“利”针锋相对、此消彼长、水火难容。然而,在孔子的故事中,它们似乎或多或少有点儿不同。在孔子那里,“大义”的实现是通过“小义”的被放弃来完成的,而放弃“小义”又无异于对人们的“小利”网开一面,给予满足。这其中的简明逻辑为:诱以“小利”方能求得“大义”。换言之,对“利”的某种妥协,实乃“大义”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果再深究下去的话,我们则会推导出“义利”同质或相辅相成这一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却又颇为真实的“大谬”结论来。个人的“仁义”行为可能引发与社会目标相反的结果,而“义利”相容反而可能会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世界常常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假如上面所讲的一切多少有些道理的话,那么对“见义勇为”与“见义不为”现象的存在和多寡问题的讨论,至少也就增添了另一种思路。它概言之就是:只有当绝大多数人“见义思利而勇为”时,我们所处的世界才有可能走向“大同”;也只有当“义行”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时,大众才更会追求与尊重“义”。当然了,在许多场合,不积“小义”并贪恋“小利”,是无以成“大义”的。
“见义”与“勇为”
诚实第一
民间的精英
倾听无声者的声音
多一点乡村关怀
哲学是什么
《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
选择一种“人的概念”
君当谢醉人
“一仆二主”指谁?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