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加缪与萨特的论战
栏目品书录
作者燕妮
期数1996年10期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他倍受注目和争议的小说《堕落》中描述的阿姆斯特丹,是个被运河和寒冷环绕的城市,是充满了石头、大雾和腐水的沙漠。写这部小说前,加缪曾遭受巨大的感情困扰,加缪不认为历史是永恒的理性的产物,反对专制社会主义导致的国家恐怖主义,反对暴力革命。萨特及一些左派团体不能接受加缪的政治主张,纷纷反驳加缪,论战使加缪陷于孤立,最后导致和萨特的友谊的彻底破裂。加缪元气大伤,写不出东西,养息了几年后,才怀着深深的孤独写下了《堕落》,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他笔下的阿姆斯特丹的寒冷、大雾、腐水……。
  每个人对社会的评判,大多与其知识状况和生活体验有关,加缪生长在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贫民窟里。一岁时,父亲死于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战争孤儿的孤独与贫穷铸就了加缪独特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对人类强烈的同情心和对人类命运的荒诞的反抗。他看到,从一次世界大战起,人类就再没有停止过屠杀、非正义和暴力。他认为革命破坏平衡,使世界陷入恐怖。他认为苏联的做法摒弃了一切道德准则,名义上为实现人类统一的梦想,实际上却在推行一个排斥一切自由的专制主义。加缪在《堕落》中总结性地叙述:在这个可怕的时代里,种族主义、统治欲肆意泛滥,战争技术的日臻完善,集中营的恐怖,时代教我们鄙视人,无视人的尊严和自由,以冷酷的心对待世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能保持清白无罪吗?这是不可能的!加缪企图以古希腊对美的赞扬,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热情来取代社会的暴力和丑陋,从而建立起人道主义的理解、博爱、节制、平衡,建立起一个新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的中心是要实现人的尊严。加缪的愿望是良好的,但这一过于理想化的愿望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但加缪反恐怖反暴力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萨特受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当时形势的局限,在红色风暴中被极左思潮左右,对待现实问题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与加缪进行政治上的大笔战,这场辩论在当时巴黎知识界引起强烈震动,多数人反对加缪,认为他没有足够的哲学功底参加辩论,加缪在这场争论中成为众矢之的,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他十分痛苦和绝望,精神上极其失意,尤其是这种失意和创痛是来自朋友的冷酷和不理解,缺乏友谊和温情的恶劣情绪始终折磨着他,内心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使他的创作才能几近枯竭,几乎失去了一切生活热情,他绝望地为自己辩解说:“我热爱生活,这是我真正的弱点,我是那样热爱它,以至于无法想象那些不属于生活的东西。”直至加缪生命的终结,感情上的创痛一直在折磨着他。《堕落》的问世,隐晦地表现了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作品中展示的矛盾心理和模棱两可也令人难以捉摸,加缪还用了一些关键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沙漠、荣誉、苦难、夏天、大海。在他的多部小说中,他大量地运用这些带着隐喻的背景词。《堕落》是一部成熟的小说,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孤独。加缪把孤独比同流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被陌生人所包围,而友谊和友爱是要争取的王国。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萨特与加缪的那场大论战,历史已经清晰地现出了经纬,人们不得不承认加缪有道理。所有的伤害都随生命的逝去而变得意义淡薄,文字留下了阿姆斯特丹的寒冷、大雾、腐水……
  (《阿尔贝·加缪》张容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年十月出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