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猴子的长尾和皇帝的圣讳
作者
舒芜
期数
1997年02期
左琴科的《猴子奇遇记》,曾经大大有名,臭名远扬。它被联共(布)中央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四日决议斥为“对苏联生活和苏维埃人进行了卑鄙的诽谤”,左琴科被斥为“文学无赖与渣滓”。超级大权威日丹诺夫的报告则斥左琴科为“小市民和贱痞”,说是《猴子奇遇记》“嘲笑苏联的生活、苏联的制度、苏联的人民,并用一种空虚无聊的娱乐和无的放矢的幽默假面具来掩盖这个嘲笑”,“只有文坛的‘渣滓’才能创造出这一类的‘作品’”。并以此(以及阿赫玛托娃的诗)为导火线,展开了一场震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大批判。左琴科本人因此受到的迫害固然不问可知,我们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大概也都不会忘记,我们虽远在中国,当时也是如何虔诚地学习联共(布)中央的这个决议和日丹诺夫的这个报告,从此,战战兢兢地歌功颂德和闭关锁国的妄自尊大之风,如何毒害了我们的文学乃至整个学术文化。最近(其实也是近一年之前了),《世界文学》一九九五年第六期上,发表了俄国作家萨尔诺夫和楚科夫斯卡娅的《左琴科的遭遇》一文(田大畏译),正如副标题所说,这是“由信函、文件构成的有前奏及尾声的故事”,使我们对这一事件有了准确的完整的触目惊心的理解。译者还将《猴子奇遇记》一篇一并译出,附在一起发表。这一举,我觉得特别值得感谢。据说是罪大恶极的、关系苏联生死的作品,竟是这么一篇小小玩意儿么?我狠狠揉揉眼睛,生怕看错了。不,完全没有错。这不过是发表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读的杂志上的小说,写一个小城市的动物园毁于轰炸,一只长尾猴跑了出来,在城市里乱闯,闹出一连串的小小笑话,写得很“逗”,我这个老头读了也忍不住要笑,可以想见小读者也会喜欢它,如此而已。不知怎么,那位伟大的“苏联人民之父”注意到这篇很不起眼的东西,发下话来,说这是“胡闹的把戏”,是“张皇失措”,“把自己的尊严丢掉了”,说左琴科是“无思想性的吹鼓手”,“正在毒害青年”,应该“让他滚开”等等。有这样强大的“第一推动力”,那部毁灭性的巨型的批判和迫害机器,自然就会启动运转起来,不把人碾成粉末不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虽然有过各种解释,细细想来还是有许多不明白。不过,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不易明白之事。例如,近来电视剧中演得风流潇洒的乾隆皇帝,是皇帝里面最擅长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人,他办的王锡侯《字贯》一案,将王锡侯本人斩立决,其子孙七人秋后处决,其妻媳及未及岁之子给功臣家为奴。(这一案当然不是乾隆朝文字狱中最大的。)若问王锡侯的罪行是什么,原来不过是他编了一部简明字典《字贯》,出于好意,惟恐人不知道皇帝的名字,误犯了犯讳的大罪,特地在“凡例”内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名字开列出来,使人知道“敬避”。不过是三个名字,六个汉字,为什么就付出满门抄斩,女眷为奴的代价,这也是我们今天弄不明白的,然而这是血写的千真万确的历史。人为万物之灵,不仅灵在智慧理性上面,而且灵在无理可喻之中也能演出千奇万幻的悲喜闹剧上面,猴子的长尾和皇帝的圣讳,皆其例也。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四日
附记:
此文用了一点“杂文笔法”,有意把不许写猴子的长尾和不许写皇帝的名字相提并论,中外二雄主为这么两件不相干的小事大发其火,整人杀人,今之读者看来同样莫名其妙,只会觉得荒谬。我写是这样写了,其实对后一件事我能够理解一点,真正想不通的只是前一件,实在不懂短短一篇长尾猴闹笑话的儿童故事,为什么就被判为罪大恶极的,关系苏联生死的作品。
至于中国人避讳,我当然了解它的礼教上和政治上的严重意义。君父之名,臣子不能出诸口,笔诸书,如果冒犯了,就是最严重的不敬大罪。发展开去,则不单是作为名字的时候,而是凡遇到这一两个字,甚至其同音字,都不许说不许写,实在不得已要写到时,必须用同音(或同义)的另一字来代替,或将此字少写一两笔,谓之“避讳”。某一时代刻的书中,避本朝某几个皇帝的名字,习用某些代字、缺笔字,于是成为考证古书刊刻年代的基本知识之一,形成一门专门学问“史讳学”,已故陈垣教授著有《史讳举例》,是一部学术名著。更发展开去,有时一个地方官的名字,在其所辖境内,属民也得避讳,如宋人田登规定其所辖州境内一律讳“登”“灯”等字,以“火”代“灯”字,他出文告宣布正月放灯曰“放火”,因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民谚讽刺。还有,孔子的地位被抬到吓人的高以后,他的名字“丘”字成为圣讳,全国读书人都得避讳,古书上有他自称名的地方,后代传刻时都把“丘”字缺一笔刻成“丘”字,读为“某”,连姓“丘”的人家也得改为姓“邱”。这些花样繁多,且不细说。
先前我以为,这种避讳,大概是由尊敬之意,推而广之,登峰造极,又加以皇权的强制,才会到了那样可怕的程度。后来懂得一点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之类,也曾听朋友谈过,《封神演义》中有“呼名落马”的法术,显然来自原始的巫术,避讳的起源大约也在此。我写文时,也是这样理解,不过没有详谈。今天,偶翻旧笔记,发现抄有这样一则材料——
野蛮人在占有物质的财富之前已经占有非物质的财产,自己的名字,这是当他达到成年时经过一定的仪式而授予的,基督教的洗礼就是这种仪式的遗留。这名字是他的最宝贵的财产,当他想用无可估价的礼物来表达他的友情的力量时,他就同他的朋友交换名字。(拉法格:《思想起源论》,页120,王子野译,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版)
这里作者还有一条自注云:
谁知道某一个名字,他对这个人就握有一种魔力,因此野蛮人总是对生人隐讳自己的名字。一直到现在(拉法格写本书时是在辛亥革命之前。——译者)中国权贵家庭成员的私名还是不为人所知。在死的恐吓之下禁止称呼皇帝的名字……
拉法格在这里直接谈到中国的避讳,除了权贵家庭成员的私名并非不为人所知而外,他的解释是对的,有科学根据的。中国旧时女孩子的名字,绝对不给外人尤其是男性外人知道,只有丈夫才有权知道,连丈夫也不能时常随便叫出口来,这后来涂上“害羞”的色彩,而皇帝的圣讳之所以必避,则涂上礼法和政治的色彩,其起源实在都是野蛮人的巫术信仰而已。中国旧时自夸文明,常以礼法为文明之极致,其实礼法多是蛮风的残留变形,大率类此。
我想不清楚的是,拉法格谈到皇帝的圣讳,何以只举中国的例子。皇帝国王,各国都曾有过,何以别国皆无此例呢?真是别国皆无,中国独有,还是拉法格见闻不周呢?不明白的问题,附记于此,向大家求教。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七日
又附记:
接到《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八期,读了蓝英年先生的《倒霉的谢拉皮翁兄弟》,恍然大悟,原来左琴科的倒霉,是因为他一九四○年写的《列宁故事》,早就得罪了斯大林。故事里写斯莫尔尼宫的哨兵如何忠于职守,列宁未出示通行证,也不让进去,而一个留山羊胡子的人如何不知分寸,蛮横粗暴,遭到列宁的训斥。所谓留山羊胡子的人,大家一眼就看得出是捷尔任斯基。左琴科说他并不想写具体的人,便把山羊胡子改成小胡子,不料小胡子的斯大林认为这是影射了他,记恨在心。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斯大林有了空,便来算这一笔旧帐。左琴科的《猴子奇遇记》,原是一九四五年为学龄前儿童读物《脏孩子》写的,后来又发表一次,并未引起注意;一九四六年五、六月合刊的《星》杂志上,第三次发表了这篇小说,才给他招来大祸。《星》是大杂志,从来不登发表过的作品,这回破例,事先并未征求左琴科的意见。但这种大型文学杂志,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刊物,斯大林照例是会浏览的,左琴科的作品一出现,便引起他的注意,勾起他的旧恨来。《星》是在列宁格勒出版的。列宁格勒地区的工作,是日丹诺夫领导的。斯大林一发火,日丹诺夫便赶快采取主动,以比斯大林的调门还高几度的调门,大批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果然使斯大林对他信任如初。《星》杂志破例重刊左琴科的这篇儿童故事,显然有日丹诺夫的政敌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插手,要制造出这么一个突破口,扳倒日丹诺夫。日丹诺夫这样稳住了自己的阵脚,便打退了马林科夫、贝利亚这次进攻。一九四七年,马林科夫在贝利亚支持下重返莫斯科,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第二书记。一九四八年日丹诺夫突然去世之后,马林科夫终于在列宁格勒掀起一场大清洗,列宁格勒市和州的党政领导人(他们都是日丹诺夫的旧部)通通被枪决,两千多名负责干部被赶出列宁格勒。原来,一九四六年对《星》、《列宁格勒》两杂志的批判,只是序幕,左琴科等不过是这场大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日丹诺夫批判左琴科的时候,破口大骂,骂左琴科是“无原则无良心的文学流氓”、“文坛的渣滓”、“既无廉耻又无良心的丑恶的淫乱的野兽”;而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则被日丹诺夫骂成“不知是僧尼还是荡妇,或许淫荡和祈祷在她身上融为一体。”固然,日丹诺夫这是有意要比斯大林的调门还提高几度,(斯大林还只说左琴科是“无思想性的传教士”,“毒害青年”。)但又何至于此呢?莫非日丹诺夫是一个一向仇视知识文化的大老粗么?不是。他是有文化修养的。(别的什么文章里记过,他作报告批判萧斯塔科维奇时,能够在讲台上当场用钢琴弹奏一两段。)莫非他个人对左琴科、阿赫玛托娃也有什么宿怨,至少是素无好感么?也不是。蓝英年先生的文章说:“日丹诺夫对这两位作家一直是不错的,甚至是爱护的。列宁格勒围困时期他下令疏散年纪大的作家,其中包括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左琴科当时还想不通,要求留下与革命摇篮共存亡。直到作协分会告诉他这是上面的命令,他才同其他作家一起疏散到阿拉木图。(舒芜按:曾任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的维什涅夫斯基,是得风气之先,第一个出来公开批判《猴子奇遇记》的人,一九四六年八月他和美国记者的谈话中,大骂左琴科道:“战争开始,他逃离列宁格勒,跑到五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写他的‘忏悔录’。”)日丹诺夫对阿赫玛托娃同样关心,没有他,一九四○年阿赫玛托娃不可能出版诗集《六书选》。据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遗孀回忆:“日丹诺夫通过政府专线打电话到塔什干,指示关照阿赫玛托娃。列宁格勒党组织把左琴科视为列宁格勒的王牌作家,一九三九年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四四年任命他为《星》杂志编委,这些事都不可能不征得日丹诺夫的同意。”
读到这一段,我马上联想到康生。他和孟超是同乡同辈,一道出来参加革命,一向关系很近。孟超写剧本《李慧娘》,康生出主意一定要有鬼出场,“没有鬼,我不看。”他看过为他演的专场,非常赞赏。等到一得到风声要批判鬼戏,康生抢先做报告,把孟超和《李慧娘》批得狗血淋头,罪该万死。这个康生也并非不学无术,他一向还很风雅,版本,图章,书法,戏曲,《晏子春秋》,《西厢记》,等等等等,他都能谈一点,搞一点。这样一想,猴子的长尾,和李慧娘的鬼魂,又可以连在一起了。
世上有些十分荒唐的事,有时其内幕并不荒唐,而是首尾联贯,过程曲折,情节丰富,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的。蓝英年先生的文章,(以及他近年来的一系列文章)使我增长见识,值得感谢。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猴子的长尾和皇帝的圣讳
应是“李洁吾”和“牵牛房”
谁是最可怜的人
略论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
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
只待春雷第一声
读王蒙的《杂色》
读查译本《唐璜》
梦的权利阈限
释史新解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