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男性的觉醒:男性学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方成
期数
1997年04期
美国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男性学研究是受到女权主义性别研究启示的产物:男性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处境又是如何的呢?这正是男性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这门学科兴起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伯·哥登伯格(HerbGoldenberg)在他所著的《新男性:从自我毁灭走向自我保护》中作了这样的描述:“男性是在我们社会中最后一个被明显地否定和歪曲而没有任何反抗的亚社会团体。”一九八五年,美国社会学家,在代顿大学从事英语教育的尤金·R.奥格斯特(EugeneR.August)教授出版的《男性研究:跨学科的参考书目与选注》标志着男性学成为一门新的社会学科。
男性学把男性和女性作为对立的社会单位,从分析两性角色的差异中揭示男性角色及社会行为的意义和本质。由此看来,男性学研究的方法论具有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结构主义社会学相结合的性质。奥格斯特先从语言学入手,运用索绪尔体系中共时性的研究方法,从现代英语中分析出了大量的对男性歧视性的语言,从而推翻了女权主义语言学在支配人类思维的语言中寻找唯独存在“女性歧视”的幻想。
在澄清了语言系统本身并不存在性别歧视后,男性学进而从男性一生的生命过程入手,观察男性个体和群体在社会角色中的变化。据统计:在早期死亡、疾病、自杀、犯罪、事故、儿童早期精神分裂、酗酒、吸毒等方面,男性比女性占有绝对的高比率。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男性学认为:这是男性角色的悲剧性,是社会对男性角色压抑的结果。其实,男性也在不断地调节自己的社会角色,如逃避、从女性角色中寻求卸荷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社会的反面压力又都使男性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角色之中。
男性与女性达到十八岁的年龄后都要进行选民登记,但唯有法定男性有义务承担军事任务,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必须时刻准备听从命令,随时被征从事战争、营救行动、维和任务。而这任务通常被冠以保护“无辜的妇女和儿童”,“为了国家利益”的名义。对于使男性卷入这种战争性质的使命主体,女权主义也提出质疑:发动战争的大多数是男性集团。事实的确如此,但这只解释为男性压迫男性的证据,而不是男性卷入战争去压迫女性的证据。
在男女两性关系中,男性承担着极不平等的义务,西方传统的观念要求男性采取主动(主动并不意味着支配),对女性应保持“骑士般的”风度,要求“女士优先”,其实质(男性学普遍认为)是男性被“异化的虚假文明”,是女性化社会强加于男性的义务。因为社会总是列出男性行为的“黑名单”,一旦男性犯规,便被称为“粗野、野蛮、无教养、无礼貌”等黑色警告。在婚姻关系中,社会传统和法律要求男性养活妻子和儿女,男性便成为“养家糊口”的工具。女权主义者认为,男性普遍把女性看成是“性工具”,如果真的是这样,男性就是劳动工具,这两种工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是被压迫、被奴役、被异化的产物。
男性学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传统中男性个体角色和集团角色的基本限定。在女权主义理论大量分析和解构所谓的“男性压迫文化”的同时,男性学也进一步分析和解构了“男性压迫文化”这一观念的主观臆造性和政治目的的悬设性。男性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其实自《圣经》起就主要以男性行为邪恶势力展开的。伊甸园中蛇就是“他”,《雅各书》中的魔鬼是“他”,五部福音书中的“魔王撒旦”,“堕落天使”也是“他”。其次还有荒漠中引诱基督的引诱者,《启示录》中的巨龙都以男性作为邪恶的象征,这一邪恶势力的男性化已经进入人类的无意识系统。当然女权主义也试图在宗教传统中寻找魔鬼女性化的意识,但这正好说明魔鬼男性化和女性化意识同时存在于西方传统价值的体系中。但更令人信服的是,西方传统把邪恶与男性联系迄今却更加紧密,如一提到凶手、骗子、酒鬼、杀人犯、暴徒、恐怖主义者、间谍等这一系列词语时,男性总是第一个被联想的嫌疑者。而酒鬼、暴徒、恐怖主义分子、强盗这一类的词迄今还没有创造出意味着女性的对等词。男性学认为,社会角色的传统造就了价值系统中男女两性的意识差异和语言的差异,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这种差异性会随之变化,无论男性或女性都不会成为价值认定的邪恶势力。
综上所述,美国新兴的这门男性学科对于正确地审视历史和现实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使我们能够公正而正确地理解我们当今社会和人类共同的历史命运。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男性学已经从早期的个体及群体心理学、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奥格斯特所开创“跨学科”研究领域,即试图从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探讨男性角色的社会本质和意义,建构社会中这个“最后一个被压迫的亚社会集团”认识论。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男性学研究并不把女性看成是“异端”,而是看作与之共同生活的伙伴,他们坚持这样一个信条:“我们越把别人当成敌人,他们就越像敌人。”
(Goldernberg,Herb.The New Male:From self-Destruction to self-Care1979.NY:NAL,1980.)
男性的觉醒:男性学
历史的真相目
读《中国古代文学英华》
“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究竟“反对”什么及其他
为谜样的传主解读
小药片反射的历史与逻辑
苦口乎?良药乎?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书评与书评家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