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黄苗子
期数1980年12期
  四十年代在重庆,就知道于刚同志。解放初期,有机会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我在那里时间很短,虽然于刚同志给我印象很深,但接触还不多。解放前我就知道在周恩来同志身边有许多“才子”,他们新旧学问都很渊博,能诗的更是不少。齐燕铭同志的诗词和书法篆刻我是知道的,可是我一直不知道于刚同志做得一手好诗。最近我有机会读了他的《霜叶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版),才深深地觉得他“深藏若虚”,若不是这十载沧桑,使他在“监护”中有写诗的时间,那么,于刚同志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可能有更多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恐怕就很少机会显露。这不一定是“诗穷而后工”,倒是“人忙诗就少”。
  很难说于刚同志的诗风近于唐诗还是宋诗,宗的是哪一家哪一派。可是他具有较严格的旧体诗格律,熟练地运用了旧体诗的特有词汇和句法。新名词在诗中运用得自然恰当,没有格格不入的毛病。他使用的是传统的技法——五七言律诗和绝诗,但要表现的内容却是当前的客观现实(主要是与政治有关的现实)。用旧体诗写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常常会感到许多扞格和拘束,所以尽管不少人都在尝试,但是经常会碰到各种困难。我不敢说于刚同志在旧诗领域里没有遭遇过这些困难,但是,正如一个好舵工,在险滩恶浪面前,常常是应付裕如、举重若轻的。并且正因为有力量驾御这些险滩的恶浪,才感到行舟的愉快。
  对于周恩来同志的悼念,《霜叶集》中收了近十首感情深挚的作品。“……同抛血泪怀先哲,誓慰英魂继壮猷,莫叹灵车行太疾,人民心里活千秋。”(《痛悼周恩来同志》第四首末四句。)记下了一九七六年一月间,全国人民悼念总理,痛恨“四人帮”的悲愤心情,今天读起来还是使人怅触极深。作者永不忘记多年来在重庆、在延安追随恩来同志战斗的日子:“巴山雾锁红岩影,延水波沉宝塔光。”明是写景,实是写情。一九七七年一月写的《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的第一首:“别梦萦回又一年,狂飚卷起艳阳天,人民血泪英雄胆,化作花环慰九泉。”都是好句。诗比任何文字都需要发自灵魂深处的真实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这几首作品既是沉痛的感情流露,又是历史的纪实,所以可贵。
  一九七八年冬,他写了一首《寄友》:“漫道寻根更有根,水流花落看新春;诗人莫赋伤时曲,且敞胸怀乐太平。”这一首和一九七二、一九七四年在“监护”中所写的那首《解惑》及《寄怀》这两首一样:“莫向天书问休戚,本来无字更糊涂”,“莫问天涯与海涯,借将遗句照丹霞”,这些句子写得十分蕴藉,同时又感慨遥深。这几首诗在《霜叶集》的风格中,比其它各首较隐晦、较蕴蓄,但也更有诗意。
  一个革命者是否就不提骨肉之情呢?不!《霜叶集》里有好几首提到作者在被“监护”后,重获与家人子女团聚时的深切感情之作,写得十分亲切。女儿的短辫七年不剪,等待着与爸爸重聚;七年被“监护”,回家后与老妻合拍照片;儿女匆匆来看久别的父亲,重新又分开了;于刚同志都写出很动人的诗句。其中《小别》第一首“……承欢方蔼蔼,临去更依依,盛暑蝉鸣急,新凉早露晞。”第二首“聚散寻常事,前程笑眼看。月从圆处赏,花到盛时攀。……”这些诗句既表现了革命乐观情绪,又充满了儿女之情,读后使人深受感染。
  《霜叶集》虽然只有五十多首诗,但是叫人“不厌百回读”。它的好处在于它是用真性情写出来的,并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实录。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