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鲁迅如何面对今人的非难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郭德茂
期数
1998年02期
鲁迅生前就有一个愿望,将他与论敌两面的文章集在一处。“我尝见人评古人的文章,说谁是‘棱角太露’,谁又是‘剑拔弩张’,就因为对面的文章,完全消灭了的缘故,倘在,是也许可以减去评论家几分懵懂的。所以我以为此后该有博采种种所谓无价值的别人的文章,和为附录的集子。以前虽无成例,却是留给后来的宝贝,其功用与铸了魑魅魍魉的形状的禹鼎相同。”(《“题未定”草》)“如果只有一面,读者也往往很不容易了然。”(《二心集》序言)仿佛鲁迅的论战是对空挥拳,而对方倒隐在一处,使读者看不见“禹鼎”上的面目了。遗憾的是这件工作因鲁迅的过早去世而成了遗憾。
于是“刀笔吏”、“绍兴师爷”、“太刻薄”、“不宽容”、“缺少费厄泼赖”在今天又像旋风一样刮起来。于是就有有心人按着鲁迅的意思将论战两面的文章集成一书,以成对照。这就是《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
说鲁迅“不宽容”,那么可以看一看谁宽容过鲁迅!“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是鲁迅用亲历的有着切肤之痛的经验提醒后人。
说鲁迅太刻薄,好骂人,欠公允,不留情面,睚眦必报。鲁迅的回答则是:“有些下贱东西,每以秽物掷人,以为人必不屑较,一计较,倒是你自己失了人格。我可要照样的掷过去,要是他掷来。”(《学界的三魂》)“有些东西,为要显示他伤害你的时候的公正,在不相干的地方就称赞你几句,似乎有赏有罚,使别人看去,很像无私……。”(《无花的蔷薇》)“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允的笑脸。”(《并非闲话》)“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徜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万一那些虚伪者居然觉得一点痛苦,有些省悟,知道技俩也有穷时,少装些假面目,则用了陈源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教训’。”(《我还不能“带住”》)
读这本书,我们对论战双方的思想、观点、人格会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的收获也会是多方面的。然而我这里要说的是,它最可直接地回答今人对鲁迅的种种非难或猜疑。因为今人的非难,并不出鲁迅的论敌当年对他的攻击。鲁迅的论战正可以一以贯之地回应某些今人,这些今人比起鲁迅当年的论敌,可谓“式微”。它还可以使懵懂的旁观者清醒,因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我还想到另一个问题。有人说前期鲁迅如何,后期鲁迅如何,言下之意对鲁迅没有成为模子里的文学家满是遗憾,好像怪鲁迅没有按自己的理论框架生长,给自己的理论概括出了难题。鲁迅是完整的。后期鲁迅正是前期鲁迅的发展和升华。鲁迅前期的小说,画出了“国人的灵魂”,后期的杂文“更见其要紧,因为‘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准风月谈》后记);“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鲁迅在历史的深处如是说!
(《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
(上下),今日中国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版,42.00元)
鲁迅如何面对今人的非难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在语词的密林里……
灵魂的归宿
一位典型的专制女皇
“火湖”在前
从《拾穗者》到《拾落者》
梦中的国土
黄树民与叶书记
为中华词苑保存一代文献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