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玩味“位育”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吕文浩
期数1998年04期
  我始终觉得“位育”是理解潘光旦学术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原因有二:其一是潘先生把adaptation或adjustment不译作“适应”、“顺应”,而改译成古色古香的“位育”。好长时间我没有弄懂潘先生使用“位育”一词的确切含义(不仅我等后辈不解其意,一九三二年潘先生主编的《华年》周刊创刊号上标出“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的宗旨后,许多读者即以“位育”作何解释相询)。既然不惜跟通行的东西唱对台戏,必然是他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其二是潘先生使用这一概念次数非常之多,范围非常之广,令人不得不琢磨“位育”究竟是什么意思。
  读到李全生先生的《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十二期),很受启发。李先生从社会学中国化的角度立论,揭示位育之道这一思路的新颖之处。我想结合潘先生的学术特色,略述位育对理解潘先生学术思想全貌的意义,作为李文的一些补充。
  “位育”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恰好展现了潘先生平生治学的特色:一头扎根中国传统学术的土壤,一头吸取现代生物学的精华,二者之间相互阐释,相互发明。把这一新一旧联系起来的时候,指出中国以前的错误在“过于重视了静的位,忽视了动的育”。真正的“位育”乃是指作为生物的个体或群体如何与历史或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不是人无所不能,也不是听任历史或环境摆布,而自甘于一个卑微的身份。毕竟人与环境之间还有个孰主孰宾的问题,当然是人要有分寸的居于主的位置。说到这里,便须深究潘先生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了。从“位育”可以看出人类追求“安所遂生”的生命自由(潘先生以为自由即是中庸)的理想,同时又凸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的色调。
  潘先生把生物学和中国旧文献结合起来,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在当时以至今天的社会学界,这种路数依然是独此一家。从一个小小的“位育”不为人熟知就可看出端的,尽可让我们叹惋一番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