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西贡的残酷与芳香
作者
书玉
期数
2002年05期
那年夏初临离开温哥华的一天。经过大学区外的一家电影院,无意间就看到那张电影海报。是一个身着白色纱裙的颀长的越南女子,走在两边都是红红的木棉花的路上。从她那张仰起的脸上,可以看出她心中的喜悦和感动。被那喜悦和感动所牵引,我下车去读影院橱窗里的当地报纸娱乐版上的影评,原来是刚刚公映的美国/越南电影,《恋恋三季》。读着读着,就想起中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我从未去过西贡,但读着影评,却好像在听一个我所熟悉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我曾去过的地方。
我们总是通过别人的讲述来开始对一个地方的想像,通过小说,旅行日记,美术作品,电视节目或者电影。我们有时甚至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亲自到那个地方去。当然,按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与真理已经隔了两三层。但是随着年纪和阅历的渐长,我却越来越迷惑于这个虚幻世界,或世界的表象,因为我觉得在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后面,都有一双人的眼睛,而正因为这双眼睛,世界变得弥足可贵,快乐或悲哀,温柔或残酷。当影院里的音乐响起,坐在黑暗中,你可以嗅到从遥远的,你从没去过的地方飘来的气息。
故事发生在一九九○年代末的西贡,那个被改名为胡志明市的西贡。一个寡言却极度自尊的三轮车夫,暗恋着一个年轻的妓女。他拼命拉车,暗地里把钱攒下来,有一天倾其所有与她共度一夜,让她知道被爱和被珍惜的感觉。这个妓女就是海报上的那个女子,柔弱但又倔强。她希望用她年轻美好的身体做通行证,进入明亮奢华的世界,一个只许外国人和有钱人进入的星级酒店。摆脱她生活其中的小巷,摆脱那里的黑暗、拥挤和潮湿。在大街上疾走的还有一个曾经在越南打过仗的美国人,他与一位越南女子有过短暂恋情,回来寻找昔日失落的女儿,希望借此求得内心的平静,在这个交织着爱与恨的记忆密布的地方。与他擦肩而过的是一个沿街乞卖小杂货的男孩,他在吵闹的酒吧、阴暗的旅馆房间里穿行,寻找被偷走的盛杂货的盒子。在西贡连绵的雨中,他与另一个没有鞋子却追逐着别人给他们擦鞋子的孤儿相遇。追随着他们的足迹,我们走遍了西贡的大街小巷,那里喧嚣,浮躁,到处在大兴土木,到处闪耀着打着日本电器广告的霓虹灯。那里残存着被战争、革命和贫困破坏了的,但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美丽与安祥的传统建筑,那里纵横交错着现在和过去,欲望和梦想,贫困和耻辱。
但是这四个人的故事只组成了影片一部分,现实的部分。而电影实际上是有两部分才能完整。电影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重复出现的卖白荷花的女子,是一条把以上的故事串起的线索,一个给现实以距离的隐喻。
这一部分拍得极其美丽,似乎是专门为残酷的现实做一个对比。在一片无边的荷田里,有一个古式的庭院。里面住着一个麻风病人,一个儒者,一个诗人。他的手指已经烂掉,终日躺在床上。他已经好久没有写诗了。外面的荷田里,戴笠帽,划着木船,用两支短木棒推动水波前进的女人们在清晨采下含苞欲放的白荷花,担到城里去卖。一个深夜里到来的采荷女,唱起了古老的民谣,那朴素的歌声唤起了诗人的记忆。
当年我听到这歌声时,是在一条漂满白荷花的河流上。
我记得,那时年轻的我是多么纯洁和完整。
我是在看了英国演员迈克尔·派林主持的一个环游世界的电视系列节目里关于越南的一集后才注意到那个被荷田环绕的传统庭院,想到垂死的诗人所代表的含义。
在从北方的首都河内到南方的都市西贡之间,有一个古老的昔日帝国的首都顺化。城中有一片叫紫禁城的宫殿。孤独,安静,空空荡荡的院子中,大部分建筑已经被战争摧毁,珍宝被掠夺。她与外面喧嚣日上的市声,滚滚如流的人群和翻腾而起的尘埃只一箭之隔,却又如此遥远。越南最后一个皇帝保大也已经八十多岁了,在千里以外的法国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将老死在那里。对于那个过去的皇帝,他的王国和家园已经一去不返。这里的庭院,庙宇,记忆和芳香统统荡然无存。以前是被法国人,美国人所掠夺破坏,现在则被她自己的人民,被先是热衷于革命,后又热衷于商业的人民所遗忘。
那个垂死的诗人就是东方昔日的生活方式和青春的梦想。无疑,他是在一点点烂掉,像一个无可挽救的麻风病人,在二十世纪的内忧外乱中。
《恋恋三季》所哀悼的那个昔日的越南在《青木瓜香》中还可以瞥见一番。
木瓜树是越南人家的庭院里常见的一种植物。木瓜青青的时候可以当蔬菜,成熟了变黄,可以做水果吃。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子,踩着西贡小巷的青石子路,来到别人家帮佣,学习烹煮青木瓜这道家常菜。在滴着雨水万物生长的天籁声中,在青木瓜破开的清香里,她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人。这就是《青木瓜香》的大致情节。
电影做得像一篇散文。是由一个个日常生活的片段连缀而成,即使是背后隐藏着戏剧,也被省略,被淡化了。那是一九五一年的世界,远处也许隐隐约约地有战争的回声和现代化的脚步,但在还没有完全西化的普通人家的庭院里,还可以隐约看到一首缓缓流动的从古代,从传统流过来的诗,不久就会慢慢消失的只残留在现代人的梦中的诗:深夜露水的滴答声,信佛的女人烧香时的袅袅烟氲,木瓜白白的湿润的籽,走过长长小巷的夜归人的木屐。
因此也难怪,当影片中那个要传香火的富家子弟寻找妻子时,他处在中国早期的鸳鸯蝴蝶派作家所描绘的那种两难中。一边是穿洋装会弹钢琴的西化女子,一边是那个看着他长大的无言却用目光崇拜他的年轻女佣。而最终,他选择了这个带着木瓜香的女子。高颧骨,深眼窝,蕴积了层层亚热带阳光的棕色皮肤有一种雪白的西化女子不能相比的特殊的性感。那里隐藏的是苦难、倔强、勤劳和隐忍交织而成的人性的光芒。那是一种朴素的带自然之灵的美丽。
很难想像,《三轮车夫》和《青木瓜香》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
《三轮车夫》的背景和描绘的现实与《恋恋三季》很相近。这里的人物都来自一个普通城市贫民家庭。还没发育成熟的少年人力车夫被卷入西贡的黑社会中。他的姐姐被黑社会的头目所利用,沦为妓女。最小的弟弟每天上街为人擦皮鞋。这是一群西贡孤儿的故事,一个在革命和战争后,暴力主宰了现实和情感的故事。比《青木瓜香》节奏快得多。更像一部戏剧(melodrama)。人物命运是戏剧性的,他们生活其中的现实情境也是。而戏剧其实是命运和不可捉摸感的一种形式。在它高低起伏的叙事中,其实隐藏着对生活的不自信和无奈。电影里有很多香港的大牌明星像梁朝伟,是那种有着戏剧脸孔的演员。电影也有点王家卫的风格。色彩绚烂,有种腐败的美丽。情绪也十分饱满,随时都要迸开画面的感觉。可以看出,那《三轮车夫》与《恋恋三季》也有了区别。它无法构造一个艺术的框架,一个视界(perspective)。可是另一方面,这份感情的真诚和愤怒的炽烈又是视界和寓言所不能包容的,像纸包不住火。
看完《三轮车夫》,心中会十分压抑。在西贡,在不公平的变迁的时代,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承担最多的苦难。少年们早早死去;大街上,到处可见那些有着肮脏的小脸,黑黑的眼珠,追着人擦皮鞋的孩子。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两部片子也的确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和对革命后的“现代化”的怀疑。
我对越南近代历史的兴趣是源于一篇小说。那篇小说收在一本亚裔美籍作家作品集里,是从少年的视角讲逃亡到美国的越南难民家庭的心灵创伤和恐惧,还有丧失家园的那种致命的孤独和隔绝。看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怀。相形之下,中国一些作家出版的那些英文的“痛说家史”的巨著竟然显得可疑。她们太想把自己打扮成历史或史诗,那种“史家”的振振有词和“受害者”的涕泪交流,再加上冷战的余热,使中国人现代百年的不幸变成了全球畅销书。其实亚洲的许多国家都上演着同样的故事,有的可能更加残酷。像柬埔寨七十年代红色高棉的杀人场,韩国八十年代的屡被镇压的学生民主运动。这些国家不仅被西方的帝国主义一再操纵,政治生命也被身边的大国强邻所左右。但是大众传媒和公众目光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小国寡民的悲剧。这种忽略有时比事件本身更残酷。在对苦难的记忆和表述上,其实也有等级和种族区别。
谁拥有记忆,谁拥有讲述的权利?
百老汇音乐剧《西贡小姐》已经上演整十年了。至今演出四千多场,是百老汇历史上上演时间第六长的演出。
美国人把一九七五年撤出越南叫“西贡沦陷(fall of Saigon)”,而《西贡小姐》就是讲在“西贡沦陷”前夕美国军人克里斯和西贡小姐金的爱情。金的执著的爱,对美国的一往情深的向往,以及最后在团圆梦灭时的饮弹自尽被咏唱得如歌如泣,是一出九十年代的《蝴蝶夫人》,满足着美国人的自恋,疲惫不堪的美国人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争依然无法看清真相的自恋:爱(尤其是美国人的爱)能征服一切:时空,种族,战争。
爱真的能征服一切吗?
当美国人克里斯在“西贡沦陷”之时登上直升飞机离开越南,然后在美丽富裕的美国一边坐拥着他新娶的美国太太,一边慢慢回忆品味着他的“战争与爱情”的经历时,金和其他越南人,却被挡在美国大使馆的门外,将永远面对和承受遍布疮痍的土地和现实。无论是那些留在越南的越南人,或者像许鞍华的电影《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里的“有幸”逃到香港,到世界各地的越南难民,他们都是真正的被抛弃的亚细亚的孤儿。
一位越南朋友告诉我,其实我通过书籍和电影了解的越南十分有限。即使《现代启示录》也没有把战争给越南人和越南土地留下的永久伤害写出来。他还告诉我,受伤害最深的其实并不是西贡那样的大城市,而是一片片被战争削平的乡村土地。他建议我看一部叫《沙丘》的越南影片。那里纪录着越南最贫穷的地方,那里到处是战争的弹孔。
我搜尽温哥华的大小影视店,找不到一部真正从越南出产的电影。
温哥华这个山青水秀,富裕繁荣的新都市是个移民的城市。她其实有很多寂寞的角落。
几年前,在温哥华东区国王路上的一家越南餐厅看到过一群越南少年。那是一个阴雨天,典型的温哥华的冬日。东区尤其国王路沿线上的餐馆都很便宜,因为夜色降临后,周围总是有三五个妓女、酒鬼或吸毒者徘徊。那天不知为什么就进了那家越南餐厅。餐厅里面的灯也很昏暗,布置得很像广东餐馆的样子,放的音乐似乎也是粤语的流行歌曲。在靠窗的长台边,围坐着几个越南少年,他们似乎已经坐了很久,百无聊赖的样子,但又不舍得离开。
我一眼就看出他们是越南人,虽然他们的衣着装扮都和香港人没什么两样,头发也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做得刺猬样,用发胶弄得硬硬地直立着。可是他们的眼睛和神情却无意中流露出一种落寞和无所适从,是他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的,渗入血液中的那种。而从我那些有钱自负的香港学生身上是看不到这种表情的。
吃完一碗米粉,我们离开时,那群孩子还坐在那里。守候在雨夜中的一个光亮处。
比较之下,我还是偏爱《恋恋三季》一些。她对逝去的文明和残酷现实的态度并不全是悲哀和颓废。故事结尾,那个采荷女又一次表现了她作为人性寓言的力量。她用她年轻的手替代诗人写下他最后的诗句。向他保证他所遗留下来的文稿不会被遗弃。她倔强地一次一次地出现在西贡那些堆集着带人造芳香的塑料假花的街道上,守候着来买她的那些从野外池塘里采下的白荷花的人。总会有人来,那个温厚的满怀爱情的人力车夫,那个寻找女儿等待赎罪的美国老兵,那个坚持买白荷花几十年了的老人。
电影的结尾镜头是采荷女为诗人举行的葬礼。她找到了老人记忆中的河流,那河流一如往昔,挤满了卖水果蔬菜的乡下女人。在她们的歌声中,采荷女向水中撒满白荷花,引渡老人的灵魂。
越南是一个奇特的可敬佩的地方。那里“全民皆兵”的游击战打败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军队。那里还生存着一个兼容很多不同宗教信仰却一致热爱文学的民族,即使连年的战争也不能泯灭他们对诗歌与生俱来的热爱和表达。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家园的感情。
七十年代由于统一后的河内政权对自由知识分子的压制,很多中产阶级的越南人包括很多作家和艺术家先后离开家乡。他们成了加拿大小城镇上越南餐馆的主人,巴黎街头的流浪艺术家和新闻记者,或是美国政府办公室里的小职员。然而他们都是一群外乡人,家园在远方,都有无法忘怀的过去。仇恨可以使瘦小的越南人面对侵入者无比坚硬,热爱却可以使他们的心灵敏感温柔,即使家园一片荒芜狼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生活在别处的越南人对家园的讲述和回忆。
陈英雄是居住在巴黎的越南裔导演。《恋恋三季》的导演包东尼则已经入了美国籍。他们的电影就是他们献给家乡的颂词和挽歌,也是他们为自己构筑的一个想像的家园吧。
何处是我们的家园?
西贡的残酷与芳香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读后
以序为书
特殊的译本
人·诡·谋
卅年辛苦不寻常
英语是如何“热”起来的
评奖游戏
《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重印
新版的《新华字典》的一个漏洞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