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我无法说出最爱读哪本书?
栏目我爱读的书(征文)
作者黄苗子
期数1981年01期
  听说吴祖光同志看到“我最爱读的书”这个题目后说:“我这人最不爱读书”,这恐怕是对那些平日最不爱读书而又偏要对别人夸说自己最有学问的人说的一句反话,正如有那么些百万富翁却爱说自己很穷一样。事实上,不喜欢书,读书没有成癖,或者对书没有感情的话,这个人就很难谈到有什么学问上的成就。我自己的经验是:书有时是自己的敌人,当你啃不进去的时候。但书确实是自己最亲密的师友,当你开始交上和爱上了她的时候。不过,想来想去,我只有爱读的书,却没有“最”爱读的书。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爱读的书也有变化,原来十分爱读,隔了几年,再读起来就索然无味的情况,是常有的。十八九岁时读《秋水轩尺牍》,觉得骈四俪六,琅琅上口,十分爱读。和这本书暌别四十余年,最近偶然有机会“旧友”重逢,翻阅几页,就觉得酸腐不堪,味同嚼蜡了。但小时候读过,“迷”过,到今天还觉得始终可读的也有,比如说,辛弃疾、李清照的词,五十年来,我搜罗过许多种版本,买了又丢,丢了又买,始终还是爱读。最近得到一本《苏曼殊全集》,我也象是见到几十年隔别的老朋友那样,灯下相对,倍觉亲切有味。
  龚定盦诗,也是年青时喜欢,到老不衰的。年青时爱他的惊才硕艳,吐语不凡,现在则更爱他那桀骜不驯要求解放的反抗精神。最近我读到钱昌照先生的《二别好诗》,说他生平喜爱定盦的诗和石涛的画,我在这点上,确也“有同好焉”。
  外国文学作品我读得不多。四十年代翻译的俄国小说流行,果戈理的作品我比较读得多,但我更喜欢屠格涅夫,特别是他的《猎人日记》。记得巴金先生翻译过一本中篇小说,叫做《秋天里的春天》,似乎是一位东欧作家的作品,写一个青少年的寂寞心理,我觉得十分感人。这是我四十年代读过多次的小说。
  我读书一直是杂乱无章的。解放前后,我都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解放前是为了消遣,解放后主要想从这些杂记中找有关中国美术史方面的零碎资料,我从中抄下数以万计的卡片。在风格方面,我特别喜欢《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酉阳杂俎》、《梦溪笔谈》和《辍耕录》。由于笔记小说的浏览,培养了我对文史方面的兴趣。一九五○年以后,我为了搞中国美术史,自己搜集了相当一部分画史、画论、画家传记及诗文集,同时也有机会读到图书馆这一类的珍善本书。我自己的坏习惯是,借来的书倒是认真抓紧阅读,自藏的有时反倒束之高阁,不到要参考时很少去翻阅它。
  解放以后,自然读马列主义的书,这方面我得老实交待,头十七年虽然有党的领导,让我们当干部的每人都要刻苦去读这方面的书,并且还脱产学习过多次,可是我总觉得我啃不进去,“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我就觉得怪别扭的;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涵义?我也闹不清楚。十多年胡里胡涂,似乎已经披了件“马列主义外衣”了,但骨子里还是莫名其妙。幸亏一九六八年我被林、江一伙投进了“请室”①,我有七年认认真真的空闲时间,特别是后三年半,我所在的地方还可以有范围地借书,于是我就下决心阅读我唯一能借到的《马恩全集》和《列宁全集》,我通读了至少一半已经出版的译本《马恩全集》(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使我感到很大兴趣)和五分之一的《列宁全集》。我现在总算比从前较多地懂得一点马列,那还要“感谢”那些坏蛋,因为不是在那种环境下,我是绝不会主动地去钻研、领会这些道理的。尽管领导上长期地、“耳提面命”我去学习这些主义和这些思想,而我自己也认为“很重要”,可是当我看到这么伟大神秘的几十本一套的大书(翻开一看,还有无数生疏的翻译名词),就已经望而生畏。直到现在,这两套伟大经典著作,不还是经常地、安静地躲在某些书房和客厅里“长眠”,从没有人去打扰惊动它们吗?
  当然,如果我今后再不去接触这些著作,那么,仅有的那一点点“马列”,我也会逐渐忘光了的。不是吗?我现在已经忘了不少了。不过,对我印象较深的话,比如马克思自己常说的那句话:“我是人,人所有的一切我都无不具有”,我还是清楚记得的,而造神论者可能和我相反。
  近几年,书刊杂志出得多了,这是好事,也是苦事。苦的是没有时间去逐一阅读,这样就更助长了我在读书方面的“游击作风”。这两天正在托人找《人到中年》,郁风又催着说《啊,父老兄弟!》非看不可。《管锥编》第一、二册还未看完,第三册又必须设法“抢购”,否则就买不到了。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拉奥孔》你能不读?古籍出版社的一些影印善本如《赖古堂集》,也该去买了。美术方面,还有大量的新书和杂志出来,你都来不及摸一下。舒芜同志来,大夸黄裳同志的《陈圆圆》,于是嗑着瓜子津津有味地把它读完。……
  请原谅,我还是无法说出“最”爱哪一本或哪一篇。
  ①《汉书·贾谊传》“造请室而请辠耳”,注“应劭曰:‘请室,请罪之室’”,后来作为监狱的代称。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