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积微
作者
苏晨
期数
1981年02期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那梦境很有点儿意思,得赶快把它记下来,不然淡忘了怪可惜的。
我在梦中又到端木蕻良家串了一趟门儿。今年春天端木的新书《曹雪芹》上卷一出版,他就给我寄来一册,扉页上题了款,让我“教正”。收到书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当天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二十八万字的厚书,心中无限佩服我这位光荣的老乡真有本事!当时感想多多,其中之一是十分赞叹端木知识的广博。曹雪芹写了一部《红楼梦》,在中国大家研究它早以百年计了,如今仍在组成全国性的红楼梦学会大力加强研究。前些时候又有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也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开过了首届会议。我们的端木有胆量要抛开现行《红楼梦》中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由他来重新续写。在这之前,还要先写出计划分上、中、下三卷的《曹雪芹》。这是何等了得、何等令人肃然的事情!我看了《曹雪芹》上卷,深信端木的知识和本事够用,盼只盼天假他以年!可能是因为我脑子里转过这码事,所以我昨天晚上在梦中竟向端木讨教起攫取知识的门道来了。
事物是在时间和空间里存在的。明天变成今天,今天变成昨天,接着又一天一天逝去。光是以往的人类文明史也有几千年了,包括天体史在内的整个历史的过去和未来又都是或可能是怎样的?地球之于我们,是那样的辽阔无边。可是在整个星际里,它就只不过又是一颗近乎微不足道的小颗粒了。人生一世,在时间里生活几十年、百把年,在空间里占地球上那么一丁点儿的位置,可就是若想认真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过得更有意义一些,更丰富多彩一些,而不是灰尘一样的降生在人间,浑浑噩噩混过一生了事,那就还非得广泛地与历史和世界多打点儿交道不可。所以我问端木:“喂,老乡,给我讲讲你攫取知识的门道吧。”端木盯着我审视了一会儿,反问道:“怎么,你想考考我?”我忙分辩说:“岂敢。广东人讲话,那得给我个缸作胆。我是诚言诚意请教。”他又审视了我一会儿,这才不太灵便地站起身来,一边拉我往他的小书房走,一边说:“咱们到这边聊。”进屋坐定,他仍然不作声。先是打开砚盒,研墨,展纸,濡笔,略略沉思片刻,很讲究章法地写了一张四尺宣纸一开八的小斗方给我。写的是:“《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管子》有:‘积微以著’。试释苏晨兄积微小室室名,然否?端木蕻良”。款下盖了印,还加盖了“鲁戈邓林之室”的印作押脚章。
他把写好的小斗方拿图钉钉在墙上,这才又对我说:“你这个积微小室的室名取得挺有意思的。以前湖南有一位杨树达教授的府上叫积微居。《管子》讲‘积微以著’,木玄虚在《海赋》里讲‘累微以著’,我看攫取知识确实是个日积月累的功夫,‘积微’最为重要。正象《诗》经上说的:每天掌握一小点,每月掌握一大点,久而久之越积越多,就会达到一定的水平。想不费力气捡便宜,那可不行。”大概是因为谈到了《海赋》,端木随后又忽而问到我:“你去厦门没有?”我说:“今年四月去福州,人家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杨云同志本来给我安排了这个节目,他以前在厦门做过市委宣传部长,人熟地熟,还准备陪我去。可惜得赶回广州开会,错过了机会。”端木也连说:“可惜……”接下去他似乎离题万里地给我讲起了那边捕捉文昌鱼的情景。
美丽的厦门岛,摒护着一个恬静的小海湾。在这个象一大块软体绿玛瑙似的小海湾上,有一个花木掩映的小渔村叫刘五店。刘五店一带近岸浅海里,出产一种叫文昌鱼的小鱼儿。它们没有头,没有鳍,没有鳞,也没有脊椎骨,眼睛、耳朵、鼻子全没有。可是它有一条脊索,这一下子可就身价百倍了!因为这一来它就成了无脊椎动物进入脊椎动物过渡类型的代表动物。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借助这种小鱼儿的例子,狠狠嘲笑过那种把事物看成非此即彼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者。就是这种实为鱼类祖先的老资格小鱼儿,每当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被九龙江水冲得盐分变低了一些的刘五店一带浅海沙底,便有它们象一些小草似的钻出半截身来觅食了。渔民们俩人驾一条小船出海,捕捉它们不用渔网用锄头。这一位,一锄头挖下去,掏起一堆海沙来,那一位,一瓢海水浇下去,把海沙冲到船边的簸箕上,受惊的鱼儿就猛往簸箕底上钻,绝大部分海沙又流回到海里去。这样一锄锄,一瓢瓢,待到簸箕里的“底货”渐多,再倒进丝箩里淘洗一下,残沙从箩眼儿里走光,丝箩里就光剩下一条条粉红透明的小文昌鱼儿了。端木一直讲到这里,才把话锋一转,回到本题说:“捕捉文昌鱼,虽然一锄锄,一瓢瓢,甚是艰难。可是一些不藏奸不抹滑的渔民,一个流水,一条小船俩人,搞好了也能弄到一、二十斤。一、二十斤有几多万条,这我说不清。我倒是从这里想到,人们要获得真知,不也得学那勤劳渔民的榜样,只有从实践和读书学习中老老实实这么一锄锄,一锄锄,挖上来,又一瓢瓢,一瓢瓢,淘出去,才能一星半点,一星半点,积少,成多;积微,以著!”
这时候我心里忽然想到,其实端木的筹备续写《红楼梦》和先写《曹雪芹》,也正是一种现身说法。自从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和《科尔沁旗草原》之后,开始研究《红楼梦》,到如今已经四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一九四一年他发表《苦芹亭诗抄》,透露了他想续写《红楼梦》的消息。一九四二年他写了话剧《林黛玉》和《晴雯》,给清华老同学题诗明志:“野祭丰碑烽烟起,山行盘石义气加;归来我著《红楼梦》,去后君输茉莉茶。”从此,几十年来他就再也没间断过苦苦攫取有关的各种知识。平常的时候自不必说,即便是十年浩劫期间,除了蹲“牛棚”毫无自由可言那一段,他也从没间断过这项努力。他反复熟读《红楼梦》。广泛搜罗、埋头披阅各国各地一切能找到手的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书刊、资料;这当中包括卷帙浩繁的《清史稿》和《清实录》。他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拿来反复掂量过,尽量吃透。他饱览了北京、南京两地的历史和风土文物资料,细心钻研当年两京的诸般风貌和民情习俗。他还实地考察了如热河承德的康熙、乾隆行宫,乾隆墓葬的出土文物,北京故宫收藏的雍正画像、皇室遗物等种种有关的实物或它们的影像。同时,还着意研究了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和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作家蒲松龄、思想家戴震和他们的著作,作家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兴趣广泛、每次整党都被诬为“玩物丧志”的端木,甚至连业余爱好也和这紧紧拴在一起了。如《曹雪芹》中卷里写到的一方澄泥古砚,几种驰名古墨……诸如此类的某些东西,就往往是他多年收罗到的实有收藏。端木硬是经过了四十多年一星半点、一星半点儿地长期积累,才积微,以著,终于使曹雪芹和他周围必要的一切都在自己脑子里逐渐活了起来。
为说明这种“积微以著”的重要,我记得端木在梦中还给我讲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的另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说:你看那玻璃很透明吧,隔着玻璃窗可以毫不走样地领略到窗外的景色。可是你一片一片重叠起来,重叠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不透明了。另一个例子是说:你看那黑乎乎的煤块,本来是完全不透明的。可是你把它切成薄薄的片,薄到一定程度,它就是透明的了。这不也是积微,以著的某种注脚么!
这工夫我抬头看了看刚才端木用图钉钉在墙上那个小斗方,眼光落在那方矩形圆珠文“鲁戈邓林之室”的押脚章上,我不禁想到他曾用《鲁戈邓林室随想》的总题目给我们广东人民出版社的《随笔》、《风采》、《旅游》(现在已改名叫《旅伴》)等杂志写了好些篇散文。于是我对他这个室名也产生了兴趣,便问他:“老乡,你那室名所以叫鲁戈邓林室,怕是因为你收藏有一柄鲁戈吧?邓林呢,那是神话里一条手杖化成的林子,难道你也有一条神奇的手杖?”端木听了仰脸一笑,说:“鲁戈我倒是真有一柄,我还有一柄玉戈,很美。不过我这室名倒是取的鲁阳公‘日退三舍’的典故,劳动不懈的意思。邓林,也是学他追求真理的傻劲罢了。当然手杖我也有一条的……”可不,积微,以著,也有个主动不主动、卖劲不卖劲的区别。而端木实行的是鲁阳公式的。他六十七岁了,又是从十几年前一度半身偏瘫中再缓过来的半病号,可是谁见他什么时候白讨半天清闲来着?
我常为古今一些象端木这种知识广博和读书、著述多多的人而赞叹不已。我也很想步他们的后尘在努力工作之余,认真多读些书,多攫取一些知识。为此我记得端木好象在梦中对我说过,他年轻的时候曾感到在生活中处于对历史和世界茫然无知或知之甚少之际,就好比四面都给高墙围着,虽然头顶上也能透下一些生活本能之类的微光,但是那太可怜了。而积极地从事各种有益有效的奋斗和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好比是在拆除这四围的高墙。读好一本书,也有如扳下一块砖头来。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地拆呵,拆呵,把四围的高墙越拆得彻底,人们心灵的窗子越敞亮。一个人,高瞻远瞩,心明眼亮,又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也才能与人、与己、与社会、与历史,都存在和生活得更有意义一些。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外国哲人说:“好书往往能象助产士那样,帮我们从头脑深处昏暗沉静的角落,取出卷缩如胎儿的事物,让它辉耀于阳光之下。”我们生活着,有益有效的实践充实着我们,但是若使一些初步的东西长成为可以辉耀于阳光之下的东西,确实还需要读书这个接生婆。另一位近代外国大诗人也说过:“读书是最崇高意义的锻炼,也象体操家一样,要经过一再的奋斗。……如果读书是在半睡眠状态下进行,那是不会给你什么的。”端木的最后一段话,好象是这样说的:“老乡,让我们都奋起向知识的王国勇敢地进行探险之旅吧,让古今中外无数伟大作家、学问家、思想家的所思所感,不断在新的水平上充实我们的心灵吧,认真的‘积微’,必定会‘以著’。千万别怕卖力气,读好书就象人们在健全的体育运动后可以得到机体的爽适一样,也必在健全的精神运动后得到巨大的精神爽适……”
好了,以上我零零散越往后越草草地记下了我的一个梦境。末尾还要申明一下的是:梦总是梦,虽然梦多半是做梦的人经过、见过、想过的事,再加这梦境又是在我灵灵醒醒以后记下来的,那些具体的事实当然是不含乎的。只是对说这说那的许多说话编派在谁身上,可就不能那么认真了,因为梦总是梦么!
一九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积微
时代变化与感觉调整
读《高尔基政论杂文集》
听风楼上七重天
逼问剧场
语词,不止是语词
读《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
风从“东方”来
《圣经》、官话与“引车卖浆者流”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