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亲历二十世纪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袁晞
期数
1999年07期
有人说历史应该由后人来写,站得远才看得清,就像在太空才能看清地球的全貌;也有人说历史应该自己写,因为身在其中、亲自经历,才能有准确的细节和真切的感受,后人怎么能知道我们时代的生活和气氛?其实历史应该是由这两者构成的。
亲历者的文字当然可能受眼界和主观因素限制,但若没有亲历者留下文本,后人又用什么材料写历史?二十世纪剩下的时日不多,随这个世纪一同走过的人们应该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时代。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拿出了自己精彩的二十世纪史——《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他认为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这一时期体现了二十世纪百年的本质,一九九一年后,真正属于二十世纪的特征已不复存在,所以他以这一时间段来总结这个世纪。
回首这个世纪,人类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遇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曾经占世界大部分土地的殖民地不复存在,“冷战”的核阴影笼罩了全球近半个世纪,从来没有过的富裕生活进入了千万个家庭,工业化的同时是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自然科学的无孔不入和人对其依赖的深度史无前例,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大众传媒覆盖了每个角落……
一九一四年英德正式开战的那个晚上,当时的英国外相葛雷望着伦敦街区说:“全欧洲的灯光都要灭了。”并悲叹:“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从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数天——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的的三十一年间,世界局势动乱不已,人类从一场灾难陷入另一场灾难,战争把世界打得落花流水。霍布斯鲍姆说:“有的时候,甚至连最优秀的保守人士也不敢打赌这个社会能否继续存活。”据书中载的美国人搞的一八一六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各场战争死亡人数“排行榜”(这样的排行榜我一看到就毛骨悚然)所列,前四名都发生在二十世纪,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一九三七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和一九五○年开始的朝鲜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几百万军人中伤亡高达三分之二,英国有五十万名三十岁以下的男子在这次大战中身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惨,苏联一国死亡两千多万人,发动战争的德国死亡人数也上千万。中日战争的八年里,中国军民死亡高达三千多万,一年以四百万计。由此我想,死在原子弹下的几十万日本人固然很惨,但要不是原子弹和苏军出兵,战争至少还要延续一年,多死的中国人将十数倍于原子弹下的日本人。据“排行榜”列,十九世纪最大的国际战争是一八七○年到一八七一年的普法战争,大约死亡了十五万人。相比而言,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战争世纪。
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最显著的特征是大片殖民地的消失。十九世纪,曾有几个国家——多数是沿北大西洋岸边——不费吹灰之力,便征服了世界上其他非欧系的国家。霍布斯鲍姆说:“挟带着资本主义而来的北大西洋势力,来势汹汹,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是在西方商人及政府眼中稍具某种程度的经济吸引力,不论该地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都将无可逃遁,被吸入世界性市场的控制之中。”由此产生了大片殖民地。而二十世纪则是殖民帝国终结的时代。这个世纪之初,各殖民帝国的势力还似乎永远无法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多数居民还在殖民帝国的统治下生活;到了一九七○年,世界上已经找不出几处有相当面积的地区还留在前殖民势力或其移民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只有非洲中部和南部例外;进入九十年代,非洲中部和南部殖民地已先后独立。记得我这辈中国人小时候喊的口号还有“打倒新老殖民主义!”如今已是陈年往事。在霍布斯鲍姆结束这本书的一九九一年之后还有南非结束白人统治、中国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二十世纪是一个独立的新时代。
世界格局改变的另一特征是民族国家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皇俄国、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帝国三个老帝国解体,世界上留下一大片真空,继承者多是民族主义者,在欧洲尤其明显。在“救星国代言人”美国总统威尔逊热情支持下,重新分配欧洲版图主要依据的原则是“民族自决”,依语言族系建立了不同的民族国家。欧洲人霍布斯鲍姆痛切地说:“将这块语言民族纷杂的是非之地,整整齐齐地分为一个个民族国家,对隔岸观火的外人来说,自然不觉有何不妥。然而民族自决说来简单,如此划分的后果却惨不忍睹,带来的灾难一直到九十年代的欧洲还没有结束。九十年代将欧洲大陆裂为寸断的诸国冲突,事实上正是当年《凡尔赛和约》作下的孽啊!”现在世界上有三千多个民族在争取独立,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曾预言,今后几十年世界上的国家将增至四百个左右。在今天看来,族际冲突有可能成为下个世纪最大的政治问题。民族自决这一二十世纪的教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咒语。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危机的年代,随风而逝的不只是和平、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体系,甚至连作为十九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石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也日暮途穷。在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自然科学的进步,还有世界战争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熬过了危机,并在不断的自我改革中迎来了战后的黄金时代。商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控制全球的跨国公司、电脑操纵的金融市场都是这个世纪的新生事物。全球一体的经济生活影响和改变着每一个人。在霍布斯鲍姆结束他的二十世纪史之后的近些年,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又一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信念。可以说二十世纪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经济繁荣的最大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种种革命性的突破,从塑料一类的合成材料、晶体管到核能源、脱氧核糖核酸、激光、电子计算机和无所不包的航天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就产品服务的能力与花样而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为富足;在现代的世界,平常人家所能获得的信息和娱乐远比一九一四年的皇帝多。远的不说,二十年前的中国,全院子的人围在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还是件幸福的事情;而今日中国,大彩电早已遍及千家万户。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变却造成了全球环境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单说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就让人震惊。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乎为零,到一九七四年,每年有破坏臭氧层的三十多万吨单一化合物和四十多万吨他种化合物被排入大气层。污染源首推西方富国,次之是苏联。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污染的行列,至今势头不减。到作者记述的这段历史的终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人口多达五六十亿,是书的历史起点——一九一四年时的三倍,人们挥霍浪费、滥伐森林、糟蹋土地……以多种方式大规模地破坏着生存环境。布热津斯基说,这是一种“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其概念是:一个道德准则的中心地位日益下降而相应地追求物欲上自我满足之风益发炽烈的社会。我们长此以往,子子孙孙靠什么过活?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给二十世纪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幸福和同样大的灾难。
想想二十世纪,真让人惊愕!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世纪有过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变,许多事情发展得那么极致,真是霍布斯鲍姆用书名概括的——极端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多多少少生活过的我们这些人真不知是幸福还是痛苦,或是酸甜苦辣兼而有之。
霍布斯鲍姆一生的经历与这段历史的大部分重叠,他说自己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而非以学者的角色写这本书,并自谦这本书“积聚了个人对世事的观感和偏见”。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清楚地记得希特勒上台的那个柏林的冬日,一次又一次死亡临头的战争让他刻骨铭心,几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他曾在剑桥与脱氧核糖核酸的发现者同坐酒吧,也曾是现代艺术的直接观赏者……恰恰是他的亲身观感引人入胜,而他分析种种历史事件的“偏见”又是本书最出色的部分:法西斯主义为什么能兴起,又为什么必然灭亡?经济危机还会在何时何地发生?自然科学是以什么方式改变着人类和世界?哪些思想最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社会?现代艺术怎样冲击着传统?他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们更真实准确地认识自己正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诗人艾略特(T.S.Eliot)写道:“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地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地淡去。”霍尔斯鲍姆认为二十世纪告终的方式,事实上二者皆具。他说:“短促的二十世纪即将在问题重重中落幕,没有人有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敢说他有答案,于是世纪末的人类,只好在弥漫全球的一片迷雾中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个千年纪元的开始。”面对新的千年,霍先生忧虑重重,开不出新世纪的药方,但他对二十世纪的分析和总结,会给步入新世纪的人们有益的启示。
这本书的英文原著一九九四年出版以来重版十二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中译本。
亲历二十世纪
《围城》日译本序
顺应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
还是要把顾准还给顾准
暴力、差异与和平
赴美华工血泪史
摩尔的“义利之辩”
自由的书写者
从抑商主义到抑农主义
记杨必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