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我说人与人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顾文
期数
1999年07期
一位有思想之人在报上惊呼:我们的国人怎么啦?
这一惊呼,始出于我们熟视无睹而又惊心动魄的事实:一个需要同情和帮助的人哪怕就在你的身边,他(她)往往让你忽略了,勾不起你的同情心,更得不到你的帮助。但这个人一旦被新闻媒介披露并炒热起来,救助者便络绎不绝。他不无遗憾地说,难道我们的良心和同情心都在冬眠着,时刻需要一种唤醒和牵引吗?
近有报告文学《京沪学人的世纪悲情》,披露了一些更为令人深思的问题。一群年轻的学子要编译一部规模宏大的法律词典——《汉英法律词典》,这些问题便由编辑这本书的故事引出来了。这本书的重要性我只说一个故事:我国借鉴外国宪法时把一个拉丁文的“政治庇护”错译成“居留权”,写进自己的宪法。一错三十年:一九五四年——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二年(草案),四次修宪,赫然在上。
但这部书经过二百多名中国最优秀的硕士以上的法律学者征战四年,还动用了一群平均八十四岁的老法律学者,才编出来的书,却找不到大款赞助出版。编辑时资助的单位也寥寥无几。一个大公司养一支球队,一年数千万,但这支球队散了,十年后谁也不会再去记忆这件事。但一本《康熙字典》是什么时代也不会忘记的,何况这一部《汉英法律词典》在当代社会来说,比《康熙字典》更重要!
这部《汉英法律词典》编辑的过程,更会让你三思。前期翻译的一百五十人,全部是北大、人大、法大、社科院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这些人的英语水平要比美国研究生的入学水平还要高,且中文还要写得顺畅。这些人干了事至今一分钱还没有。复译的六十人,一个礼拜干十四个小时,一个月才四百元钱。
司法部的一位司长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部具有国家权威的词典是由一群无职无权无钱的学生和老人编辑做的,做了我们整个司法行政教育系统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参加词典复核的有一群老人。他们是原东吴大学的高材生。在人生的路上他们是风雨飘摇,是最无助的人。一九四九年后,他们全部改行当英语教师或劳改犯,只有极少数几个逃脱。但奇怪的是,国家一次又一次地倚重这些人。
抗战胜利后,在东京审判战犯。偌大一个中国很少有人能担当得起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讨伐元凶的角色。国民党上层十分焦急,蒋介石点名从东吴找人。结果去东京的中国检察官全部是东吴法学院的。五十年后,他们历经苦难,垂垂老矣,但国家又不得不倚重他们一次。九十年代香港法的审校多出自他们之手。因为那些英文的,过去他们熟悉的东西,今人很少知晓。老人们挣扎着在小屋里看稿,而且不要国家一分钱。国务院嘉奖来了,他们也仅仅一笑,在最后的岁月他们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
海牙国际法庭恢复我国席位后,派谁去当国际大法官呢?又是这批人。倪征奥以八十五岁高龄就任,一直干到九十一岁。接替他的也是东吴大学毕业的李浩培,他逝世在海牙国际大法庭任内,时年九十一岁。
这批老人之中有一位叫周枏的,九十岁。他是二十年代胡适在中国公学最后的一个得意门生、比利时鲁纹大学博士,三十年代就开始写作《罗马法原论》,还兼任厦门大学法律系主任。解放后他被遣到青海师范学院图书馆,七十年代末被安徽大学收留,重返教坛。
当记者在上海一个工人居住区南昌路某号的小阁楼找到一位小老头。小老头颤颤巍巍地正要关灯。记者问,这里有一个叫周枏的吗?老头声细如蚊:我正是。那栋小楼当初全是他的,现今他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阁楼,一部黑白电视,一个破冰箱。人家说,你为什么不去找领导把房子要回来。人家还没有说完,他连连摆手:不要的,不要的。他去商务印书馆得了一本五十四元的《现代汉语词典》。他对人家说,我去参加商务印书馆的馆庆了,得了一本书!他眼睛是那么的亮,有一种满足的光芒。他把上下两册的《罗马法原论》的稿酬全捐给了商务印书馆。他病在床上半年,手颤抖,写出的字已经无法辨认。由八十一岁的老伴誊抄后交用。三十二岁的《汉英法律词典》主编拿着一些词条要他复审的时候,他竞激动得一夜未眠。他犯有帕金森症,第二天昏迷过去了。醒来后就抱着脑袋强看了两行稿子。第三天主编找到他,他无力地握着人家的手说:对不起同学,我实在看不了稿子了。人家说,你看几条就行了,我们把你的名字列上。他却说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否则对不起将来的读者。
记者回到北京,跟司法部的一位处长,同是研究罗马法的专家黄风说,您每年至少去一次意大利吧?出国不计其数,该风光的都风光了,包括我,想去哪去哪。可您知道周先生什么样子吗?记者说了上海的情况后,黄风足足两三分钟没有说话。后来说了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问超不过他们,我们没有他们那一辈人的品行。我们当中可能出现学者,但出不了大家。
这就是我要说的人与人。那么一批老人,为什么国家老是要倚仗他们?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还不得不又一次麻烦他们,而他们个个都已是垂垂老矣,且晚景都那样不能令人欣慰。
写到这里,我记起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念书出去工作了,很少回家看望自己的亲人,钱也不寄。后来父亲给他寄了一封信,上面全是“人”字,大大小小的,歪歪扭扭的,满满的一页。儿子看不懂,就回来问父亲。说父亲您都写了些什么,一句话也没有全是人字。父亲说,你不懂啵,拿来父亲给你说。上面全是人,是不是?比方说,这个小人,就是你小时候小不点儿,这个大的呢也是你,长大了嘛!人有大人有小人,也有歪人,不正的人,也有睡着的人什么也不干。你看,这个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你看他多正直,高高大大在这里……父亲一席话,说得儿子脸红耳赤。
我们也是那张纸上的其中的一个人。但我们是大人还是小人,是正人还是歪人呢?
我说人与人
概念的界定与还原
越传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
市场经济与乡村发展的新诠释
关于“自由”的思考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泰晤士评论》: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
最难的事
少年胡适及其早年小说《真如岛》
《再生集》前言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