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关于“菜单”与“寻租”
栏目短长书
作者萧天
期数1999年07期
  叔达先生在强调翻译实践中应尊重汉语组词惯例时,举了两个他认为翻译不当的例子,一个是计算机软件指令中的“菜单”,另一个是经济学中的“寻租”(《读书》一九九八年十二期)。他的基本意见在中文方面确实值得重视,但以为“英文字的拼音音节是没有定义的,可以用它任意组合创造新名词,或者借用旧词,赋予新意”,恐怕是过于简单化了。同时,他所举的两个例子也并不能在同等程度上支持他的论点。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将英文的“menu”翻译成中文的“菜单”确实有所不妥。个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其英文原词即为新兴计算机工业对词汇的灵活引申,并不携带过量的语义发生学内涵;另一方面,则在于“单”字在现代汉语中组词的基本方式。当“单”字位于多音节名词词组结尾时,它是偏正结构中表示类别的词,而它之前的字都是偏正结构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如“名单”,“账单”,“汇款单”,“工资单”,等等。因此,当中文阅读习惯使读者根据这个词(能指)的定语去想象它与现实(所指)的基本联系时,就会因“计算机”与“菜”的风马牛不相及而产生荒谬感。
  在经济学方面,叔达先生以为“寻租”一词的英文原文(rent-seeking)与中文平常的“租”字含义无关,因而想到英文rent另有一个独立的解释,意指“撕成的裂口,罅隙”,并因此认为rent-seeking可以很现成地翻译成“钻空子”或“找窍门”。然而,这样联系这两个英文词是谬误的。经济学是积极参与了现代英语形成过程的重要学科,其词汇所包含的历史容量并不可能被任意扬弃。作为经济学词汇,rent乃确定无疑地源于render,即,出让或转手某一事物;而意指纺织品或建筑之罅隙的rent则源自于动词rend,其意义为“撕破”或“分裂”,和经济学中所用的rent并无词根联系,在英美经济学界亦无混淆的问题。
  那么,“寻租”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在英语中,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租赁”(economic rent)系指经由控制土地而获取的收入,并进而理解为因控制资源而形成的“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即,此处的资源和垄断指的是由继承而来的有限资源,并且是不可能为满足增长中的需求而增加的资源;也就是说,除提高价格外,这样的资源并不存在任何可资利用的竞争机制以扩大其供给。其后,“租赁”引申义逐渐超出“地租”范围(学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对此不应陌生),指涉其他因据有垄断中近似垄断的地位而获取的收入。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寻租”作为进一步的引申词汇出现在美国经济学界的讨论中,主要用来描述因向政治机构投资以求获取这类垄断地位(“租赁”地位)而造成的投资中的资源分流。对各种资本主义经济中“寻租”现象的批评可以大致分成三类。从捍卫市场原则出发,右翼经济学家认为这是无直接经济效益的投资浪费,其根源在于政府干预经营者。第二种意见承认世上没有绝对的市场,认为问题主要在非程序操作,“寻租”现象在某一经济领域严重时,即为政府须调整该领域政策的警告。或,在美国院外游说现象所代表的“寻租”式资源分流中,政府则应更活跃地保护没有经济实力参与游说的中小企业,而非迷信“市场”,从经济活动中进一步退避。而左翼学者则指出这是在经营者资本垄断已造成的危害之上,对消费者利益的进一步损害,并同时指出,在这一意义上,“寻租”在英文语境中指涉的绝不仅仅是由政治权力而决定、而获取的垄断地位。“寻租”行为仍然属于经营者力求创造私人垄断的传统性努力,对任何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都有着远为本质的重要性,也是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都无法避免的根本矛盾之一。
  在这一基础上看“寻租”一词的中文翻译,固然有不易与日常含义相通的一面,但同时也正有迫使读者考虑其经济学背景的、“硬译”的另一面。凡是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大专毕业生,都会有过类似的对现代经济学词汇从难以接受到认可的经验,因此,其翻译与计算机软件应用中“菜单”的翻译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从“寻租”一词在汉语语境的应用来看,一般读者之所以会产生与“钻空子”、“找窍门”类似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因为使用者没有充分解释“寻租”在应用于中国近二十年来改革的历史语境时所具有的特定涵义。由于此前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积累,改革期间大量涌现的权力商品化、商品权力化现象既无法简单比拟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圈地运动”,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二十世纪末其他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团投资政治游说的“寻租”活动。然而,在本质上,这些现象又正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经营者和权力拥有者力求创造并维持私人垄断地位的基本矛盾相通。一味高唱私有制经济的颂歌,既不考虑权力在“以公化私”和“以私化公”过程中(秦晖先生语)对被剥夺者的再次剥夺,也不考虑在财产权和经营权下放过程中对各地方各部门垄断倾向的遏制,这些都是产生中国式“寻租”活动的重要原因——由于经济政策与制度的改变,权力拥有者得以控制由政治权力继承(而非财产继承)而来的有限资源,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一方面否认其他社会成员作为原公有制资源合法所有者以及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迫使非生产性贿赂成本(“寻租”成本)大幅度上升,无实际政治权力渠道者(暂不考虑书面规定而缺乏实际效力的政治权力)同时失去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考虑到“寻租”在英语经济学中的本义,这些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以权谋私现象正显现出类似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寻租”也就还不失为可取的翻译。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