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白领文化”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张秀英;成帅华
期数
1999年08期
在中国,中产阶级一词还不常用,但白领的兴起和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白领身后是悄悄艳羡的目光,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神秘而值得追求的,它是中国青年学子中大部分人的梦想。
其实,他们的生活并不像他们的外表那样华彩照人,他们正继承着全盘西化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空虚、浮躁、匆忙、缺乏归属感以及无根的感觉,正如美国作家Paul Fussel所评价的:中产阶级的特征不是他们中等的收入,而更多的是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中国的白领文化处境堪忧。
看一下几种专服务于白领们的杂志:《时尚》,《风采》,《世界服装之苑》。首屈一指的《时尚》英文名为
Trends
,可以译为潮流。因而可以看出白领阶层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文化,社会给他们定义的以及他们接受的,只是变化不居、零零散散的所谓潮流的碎片,这些碎片多数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达到迅速刺激感官,尤其视觉的效果。当今的时尚杂志对一个白领而言,恐怕花的时间不会比一本漫画书更多。细细品味的感觉已经没有,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经得住品味。
这种文化是快餐式的,白领的生活节奏是决定快餐文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再近视的人也能看出,快餐文化就是消灭文化和思想性,正像快餐食品就是消灭营养一样。今天中国的白领阶层的组成比起西方着实是高素质的,他们大多来自一流的名牌大学,然而,他们身处文化尽失的环境中,渐渐也被吞噬和淹没。因为这是一种他们从未尝试过的工作和物质极大丰富,他们在物质消费中淡忘了迷惘,开始被这非文化的“文化”彻底征服。在令人着迷的物质消费中,他们无须思考:我是谁?
在上海,走到像“巴黎春天”这样的地方,你可能会止步,原因不仅是它的过分豪华和商品的天价,还有一种明显的属于“中产阶级”——白领的消费氛围,那种几乎是以仪表来给予相应待遇的氛围,在你和商场间划出界限。反过来,这些专属白领的消费场所又愈来愈使得这种消费氛围被强化为一种十分狭隘的专利和白领阶层的特征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概念化的类生活。在这种类生活中,白领没有对自己个人的准确定位,他们只是像别人希望他们的那样行事,并且时刻趋从于同类。他们知道注重席间礼仪,注重仪表,喜好消费,随身携带数张信用卡或者手提笔记本电脑。换言之,他们去同样的影院,出入同样的俱乐部,进行同样的时尚运动,这些,都成为他们自以为的“白领”一族的象征。他们想立刻从大众消费文化中区别出来,然而他们却不过是在玩金钱换包装的游戏,他们的生活没有更换质量,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概念,枯燥,干瘪,形式化而缺乏个性思维。
在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这些生活在“灰泥盒子”里的人群。英文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
Coming Up for Air
(一九三九)一书中感叹,盒子里的人是可怜的,其程度有甚于无产者,因为他们除了酣睡时以外没有自由。
今天中国新兴的白领正在走上他们的西方前辈所走过的路。他们除领到相对高的薪金和得以在整洁的环境中工作之外,很难说在精神上比普通的工人赢得了更多。他们把个人发展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公司,多数人形成适应工作性质的生活方式,思想也被不知不觉地改造和禁锢。他们证实了自己的有用性,没有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和转变生产模式还需要积累白领阶层,然而如此的白领文化、白领生活不仅在昨天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证明无益,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而言也是需要改变的。既然它是青年的梦想,就需把这个梦想变成真正美好的现实。
“白领文化”
柏拉图式的爱溯源
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科学主义谬误
谈“善本”
“藏书家的心事”
法兰西学院首位女院士尤瑟纳尔
解放思想 走向胜利
我国学者的第一部中亚古代史
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