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怎样读历史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陈志强
期数
1999年08期
布罗代尔所代表的第二代年鉴学派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人类以往生活更新的领域,通过年鉴学派打开的历史之门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但是,它仍然没能解决如何读历史的问题,其自身暴露出的弱点仍然没有克服解读历史的障碍。诚如张芝联先生提出的三点看法,布罗代尔的历史分层理论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长、中、短三时段所代表的各层次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作为历史主角的人丧失了主动性和创制性,人所从事的事件也因此丧失了意义,最终导致了悲观主义的历史观。在布罗代尔的历史书中,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似乎被分割,读者产生了历史破碎的感觉。人在生存环境中的任何努力都在布氏消极的解释中变得苍白无力,读者从中看不到任何希望,他本人也在去世前半年对采访的记者公开说明其悲观主义的历史观。
布罗代尔的历史哲学来自于对现代人类面临的多种问题产生的困惑,来自于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世纪难题引发的担忧,这是一个大题目,笔者尚未明了,这里不便深究。不容质疑的是,年鉴学派在解读历史时始终处在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的阴影中。单就如何读史问题而论,这种富有创见的新史学似乎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是对人类生存资源的动态考察,进而导致其三时段和三层次相互脱节。布罗代尔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长期影响,注意到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和粮食生产对人类的重要影响,但是,他在研究人口增长、饮食习惯、住房状况、衣着风俗时,没有注意人类衣食住行的多种物质所由产生的资源变化状况,在研究农业生产和各种农作物的开发时,没有注意资源开发方向和资源开发重心的转移,在讨论形形色色的交换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时,没有注意资源开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深化,在千方百计论证资本主义是与人类历史共生长存的“社会组织的寄生物”时,没有注意资源开发形态的转换。
人类的历史不是一部资源占有、争夺、利用、开发的历史吗?人要生存,就要满足吃穿住用的物质需求,人类从最初通过采集、渔猎形式到游牧、农耕形式摄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利用和开发资源的过程,是从利用地表资源向开发地下浅层资源的转变。而转变的动力是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当然,促成转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造成的后果也很多很复杂,其中既有自然地理的也有人文地理的因素,决不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条规律就可以说明的。工业社会取代农本社会的过程反映着资源开发方向和重心的转移,也产生了资源价值取向和方式的转换,人类可以利用地下深层的各类矿物资源和水资源,可以开发物质原子层次的内部资源。工业社会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图画令人震惊,其实其动力不是来自现有的资源区域已经被人类瓜分完毕而人口继续猛增造成的压力吗?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资源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本不被重视的荒山恶土成为大动干戈的争夺对象,原本一文不值的洁净空气和淡水也成为价格昂贵的资源。信息社会刚一出现就使人产生了被时代抛弃的感觉,人类开发资源的领域已经脱离了直接观感的范围,无论在宏观的空间资源开发,还是在微观的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成为新的思考点。传统的历史思维在悄悄地改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世纪之交人类面临难解的诸多问题时,人们更应该多读一读历史,那么想一想如何读历史似乎非常必要,至少从读史中激发出希望的火花是必要的,而如何读历史这一问题恐怕也要成为新的世纪难题之一。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布罗代尔著,三联书店,一九九二年版,87.20元;《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著,一九九六年版,88.00元。)
怎样读历史
“曲折心路”
中国传统文化之优长何在?
我不买车
仰梁以思章太炎
近代·学术·名著以及中国
中国人眼中的斯密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
林琴南办白话报
王太庆师的“天鹅之歌”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