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经济学中之“稀缺”
作者沈湘平
期数1999年09期
  有人说经济学是一门忧患意识和悲观色彩很浓的学科,因为其“稀缺性假设”使得人生疲于奔命、患得患失、如履薄冰,无一日之安逸,真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经济学的基本预设只追问到“稀缺性”。“稀缺(scarcity)”是人们拥有之物总是少于需要之物的一种状态,而经济活动就是人们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稀缺”资源以满足需要的有系统的努力。所以,经济学中的“稀缺”总是相对于某时、某地、某人(集体)而言的,也就是说“稀缺”是时间性的和空间性的。只要产权明晰且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配置(最多再加以新经济学的宪政保障),需要与稀缺的矛盾就能在动态中得到帕累托式的解决。至此,我们看到,在经济学最基本的“稀缺性”预设的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预设或信念:需要之物尽管稀缺,但它作为整体是存在且恒在——有且恒有,而不是不存在——无(nonexistence),问题只在于人们在时空中如何去发现、创造(相对于存在而言,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使一种存在物变为另一种存在物)和配置它。从古典经济学到所谓新经济学的整个辩证否定的经济学史无不怀有此种信念,人们对需要之物从根本上是“只患寡而不患无”,只担心一时一地的无,而不担心整个世界和历史中的无。可见,经济学之忧是有小忧而无大忧,本质上是“存在”无忧的乐观主义。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