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皈依
作者
大年
期数
1999年09期
《皈依》(
The Barbarian Conversion
)是一本新书,去年在美国出版。作者弗莱彻(Richard Fletcher)是英国约克大学的教授。书名如果直译,似乎应该是“感化野蛮人”或者“蛮夷归心”。这里为了简便,只取原文的最后一个字。这是一部简史,写的是基督教在西欧的传布,所断取的年代上至四世纪中——当时教会刚刚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下迄一三八六年——那一年立陶宛国王率领群臣受洗礼,成为基督徒,罗马教廷的版图在欧洲达到了最大面积。
不错,这是一部专著。但它并不是只为少数专家而写的。作者在前言里感叹,说现在很多历史学家著书就只是为了给几个同行读;然而任何一种知识如果只在专家中间流传,都是很可悲的。他于是下决心,要用浅显明白的文字来讲解自己园地里的成果,力求一般读者都能懂。这就给了非专家之辈如我者一个品评此书的机会。
全书正文、地图和照片统共五百二十四页,读起来不像是艰深难懂的高头讲章,倒像是几十个串在一起的醇厚有味的故事。源自中东的基督教,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渡过了地中海。它先在罗马帝国站稳脚跟,然后渐渐地向四外扩展。它由各种各样的人携带着,跨越山脉、河流、海峡,也跨越种族和语言的界限。这些人中间有教士,有贵族,有平民,有远嫁异乡的新娘,也有失去了家园的俘虏。他们的传教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诚恳的规劝,苦口婆心;有的是有意无意的影响,潜移默化;有的是威逼利诱,像玩权术;也有的是讨价还价,像做买卖。所有这些人物、事迹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背景、缘由和后果,在《皈依》里被分成十五章,由作者娓娓道来。
书中每一章都冠有引人入胜的标题。第一章的标题是“基督教是谁的教?”马太讲述基督的生平,末尾说到基督在和各位弟子最后道别时,指示他们奔走四方,感化万民。传教的人士常常援引福音书里的这段话,以示其“有教无类”,绝不看人行事。但是在历史上,教里教外的人彼此观照,所看到的不仅是信与不信的差别,往往还有地域、群类、语言、文化的隔阂。基督教自犹太教脱胎而来,最早的信众大多是犹太人。远在教会创建之初,是否吸收非犹太人,是否维持旧时犹太教的礼仪和法规,怎样维持,就是经常引起争议的事情。早期的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一般民众视教徒为异类,教与非教泾渭分明。到了四世纪,罗马皇帝对基督教先是认可,进而又施以资助、免税等等的优惠,甚至用行政手段帮助它清除教内的异端,取缔教外的对立面。及至四世纪末,基督教已经成为帝国境内惟一合法的宗教,蔚为大观,连不信教的也纷纷自称是教徒。饱经迫害,甫获翻身的教会格外重视跟国家政权修好。尤西必乌斯主教(Eusebius of Caesarea,260-340)是负一时盛名的学者,本人就曾经因为坚持信仰而坐牢。他给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做传,称颂他是上帝的朋友,他为政所凭的范本是上帝的天国。君士坦丁之后的罗马皇帝,绝大多数都把和教会联手当做基本的国策。以四世纪为开端,基督教成了罗马人的教。Christianitas(基督徒)和Romanitas(罗马人)虽然不是同义词,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意味着同样的语言、地域和文化。罗马人把帝国以外的民族称为barbari。这是从希腊文借来的词,本来是指外国人,无所谓褒贬。但是到了四世纪,这个词已经染上了“粗野强悍,残酷不仁”的意思,成了有类于古汉语中“蛮夷”的称谓。罗马人可以和蛮夷打仗,或者雇他们打仗,和平时期也可以和他们有边境贸易,但是决不能和他们平起平坐,非我族类嘛!教会既然跟帝国认同,也就不把蛮夷当做发展的对象。
不仅如此,《皈依》的作者还告诉我们,即便在罗马帝国内部,传教也并不总是已信者和未信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早期的罗马信众大多住在城市。教会要谋发展,必须面对农村。但是在城里人看来,居住在乡村的农民是和域外的蛮族同样地不开化。现代英语里有一些表示礼貌、文明的词是从拉丁文传入的,比如urbane和civilized。它们的词根都跟城市有关,可以鉴证古代人心目中的城乡差别。《皈依》的第二章专讲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农村的传布,标题是“乡村的挑战”。挑战来自农民固有的宗教和他们祖祖辈辈顶礼的偶像。照教会的标准,这些都是邪魔外道,必须铲除。作者提到好几位教会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格列高利(Saint Gregory Thaumaturgus,213-270)和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他们都曾经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到边远地区去传教。谈得最多的,是关于马丁(Saiut Martin,316-397)。马丁在法国很有名,是传说中护佑法国人的圣徒。《大英百科全书》收有“马丁”一条,说他是高卢地区隐修制度的创始人,曾经担任过图尔的主教。《皈依》中对马丁的描述,却要详细得多,也有独到之处:高卢在四世纪是罗马帝国的腹地,广袤荒陋的乡村。马丁不像格列高利和奥古斯丁,他出身卑微,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却饱经生活的磨炼。他待人处世自然跟读书人不一样。相传马丁出门骑驴(以主教之尊,他应该骑马),平日里的打扮、行止也像一个乡下人。有一次皇帝邀马丁共同进餐,席间把自己的酒杯递给他,这可是莫大的面子。马丁喝了一口之后,照礼应该把杯子奉还皇帝并且谢恩,但是他不。他把酒杯传给陪他觐见皇帝的一位教士,让他也喝一口!
马丁传教也有他特殊的风格。他有一回来到一个村庄,看到那里有一座神龛,里边供奉着村民们早晚朝拜的偶像。马丁叫人放火把神龛点着了。这时候起了风,火趁风势,眼看就要烧到邻家的房屋。马丁见此情形,急速登上房顶,置身于烈火之前。此时熊熊的火焰竟然逆着风力翻转了方向,邻家的房子得救了。又有一回,在另一个村庄,马丁命令随从砍倒一棵被村民当做神灵的巨树。有的村民问马丁,既然他受上帝的差遣和保佑,敢不敢站在树将要倒下的地方?马丁毫不犹豫地照做了。在树干带着断裂的声响朝他倒来的关头,马丁伸手画了一个十字。于是树就倒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不用说,两处地方的村民都心服口服,皈依了基督教。
这些故事的来源是马丁的一位门徒为他做的传。这位门徒没有细心查证他所存录的事迹。他也不会去查证,因为他根本就不怀疑它们的真实性。《皈依》的作者说得好:封存在圣徒传记里的是当时信众的心态。对一千五百年前高卢农民来说,一种值得信受奉行的宗教一定得能呼风唤雨,驾御自然;他们心目中的圣者也不能像城里人那样酸文假醋,而应该更像他们,不拘礼节,少说多做。马丁能成为著名的传教人,跟农民的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罗马人所谓的蛮夷,主要指莱茵河以东和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人。从四世纪起,居住在达契亚的日耳曼部落——西哥特人(visigoths)不断犯边。他们每次侵袭,除了劫掠财物,还要裹挟大批人口做人质或者奴隶。这些流落他乡的俘虏中有不少人是基督徒。在困苦颠连中,宗教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而他们的坚定和虔诚也感染周围的哥特人。因而到四世纪中叶,达契亚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哥特信众。罗马教廷专门为他们指定了一位主教。他叫乌尔斐拉斯(Ulfilas,311-387),是俘虏的后裔。
乌尔斐拉斯不能算是传教士,他没有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招收信徒。他有哥特血统,自幼生活在哥特人中,熟悉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他最突出的事迹是参照希腊、拉丁文,创制了一套哥特语字母,然后把《圣经》译成了哥特文。但是,他也有跟后代的许多传教士十分相像的地方:他既是罗马方面指派的领牧哥特信众的主教,又是哥特头领委任的跟罗马帝国谈判的外交代表。对如此的双重身份,乌尔斐拉斯做何感想?在折冲斡旋中他心里究竟倾向谁呢?这些问题只能长作阙疑,因为有关乌尔斐拉斯的材料留存下来的太少了。但是《皈依》的作者并不仅仅慨叹古事荒邈难稽。他指出,乌尔斐拉斯的事迹在史籍上存录不多,很可能是由于他在教会的内部斗争中站错了队。
所谓上帝、基督和圣灵三位一体是千百年来的基督徒耳熟能详的教义。但是在四世纪以前,它只是教会中一派人的观点。《圣经》里并没有“三位一体”的现成说法。教会的学者对经文做了比较宽泛的解释,才得出这个结论。三、四世纪之交,利比亚教士阿利乌(Arius,250-336)提出反对意见。他研究《圣经》章句,认为只有上帝是神,其他一切,包括圣子、圣灵都是神创的,不得跟上帝相提并论。于是纷争四起,连君士坦丁及其以后的两位罗马皇帝都卷入了。皇帝的干预使神学理论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而且前后三位皇帝所持立场不一样,这就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斗争结束已经是四世纪末,阿利乌的学说被定为异端,追随者都受到了处分。教会的史学家,或者出于党派的偏见,或者慑于皇帝的权威,对异端人物的行迹往往语焉不详。最早的哥特基督徒都是阿利乌派,乌尔斐拉斯自然不例外。今人对他所知不多,也就无足为怪了。
基督教在日耳曼人中广泛的传播是五世纪以后的事。罗马帝国的衰亡,使许多事情产生了原先意想不到的变化。教会万万没有想到,它会到蛮夷中去谋发展。不过,此时的蛮夷不再是隔着河觊觎罗马人财富的贼寇。他们早已越过边界,入主帝国的各个行省了。教皇和各地的主教心里都很明白,教会若想生存,就必须跟各个新兴日耳曼王国的统治者搞好关系,最好能使他们像君士坦丁一样皈依基督教。“新一代的君士坦丁”是《皈依》中的又一章。当时的国王选择信仰,有一点和农民很相像:不讲究深文大义。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国王尚武,注重战场上的得失。克洛维(Clovis,466-511)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的创始人,他的王后是勃艮第国王的公主,在娘家就已经信奉天主教。这里需要做一点说明:天主教是“Catholic”的汉译,已经流行多年。但Catholic的原意是“普遍”,“广泛”。当年教会中持三位一体学说的派别自称Catholic,意在表示他们是万众公认的正宗,而阿利乌及其追随者则是少数乱党。为克洛维立传的格列高利(Saint Gregory of Tours,539-595)即属这一派。照他的记述,勃艮第公主曾经规劝克洛维放弃邪道,改信基督,但多次未果。有一天,克洛维在战场上遭遇强敌,胜负难卜。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克洛维发了愿:如果基督能够让他取胜,他一定遵从基督的教诲。战斗的结果是克洛维赢了。还师之后,他就叫王后延请莱米吉乌斯主教(Saint Remigius of Reims,437-533)为他讲经,并且说服属下的贵族。不久,克洛维率领三千臣民,由莱米吉乌斯施洗礼,皈依了基督教。
这一切看起来都合情合理。然而《皈依》中偏偏又提出了一条格列高利不知道或者不愿谈及的材料:另一位邻近的主教在克洛维受洗之际写来了贺信,留存至今。信中所贺并非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而是他放弃阿利乌的异端,改宗主流派。换句话说,克洛维早就是基督徒,而最初做工作,说服他或他的先人皈依的,是阿利乌的追随者。后来居上的天主教派不愿让自己的对立面载录史籍,就把改宗说成是皈依。联想乌尔斐拉斯的悬案,可见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不仅能决定史料的存没,也会影响史料的真伪。
没有一个民族或王国的皈依是纯一不杂的精神现象。教内、教外的种种政治、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磨合,是中古教会史的重要特点。而从丰俭不一的各类史料中窥测这些发生在千百年前的碰撞、磨合,揣度它们对当事人及其后代的影响,又是《皈依》的特色。牵扯的层面最多,最复杂的,大概要算保加利亚教案。那是九世纪的事。国王鲍里斯(Boris,?—907)是斯拉夫人。他最初的打算是皈依天主教,因为他需要一个靠山来抗衡他的强邻、东正教的大本营拜占庭帝国。不过他没有去找罗马教皇——他没有军事实力,而是请法兰克国王路易派人来保加利亚传教。但是当时的教皇尼古拉(Saint NieholasI,819-867)是出了名的不甘寂寞的人。他也派了一批人到保加利亚,“督导”日耳曼传教士的工作。鲍里斯皈依天主教之后不久,拜占庭就大兴问罪之师,小小的保加利亚自然不是对手。最后,经过罗马和拜占庭双方的主教们多次谈判,保加利亚被划入东正教的势力范围。地处中欧的小国,总是面临属东还是属西的问题。他们的烦恼,源远流长。
《皈依》对保加利亚教案有详尽的描述,这里只举一例细节:教皇曾经跟鲍里斯通信,讨论的问题多达一百零六个。其中大半涉及保加利亚的日常生活,比如:大斋期间能否行房事?妇女进教堂是不是要遮头?东正教的人说星期三、五不宜沐浴,有没有道理?由非基督徒宰杀的牛羊可以吃吗?如果可以的话,那末太监屠宰的牛羊呢?治谋反罪应不应该株连亲属?对宣传伊斯兰教的书籍应该如何处置?很明显,鲍里斯所关心的不是高深的教理,而是基督教将如何影响他和臣民的生活。教皇丝毫不嫌这些问题琐碎,解惑答疑,极其认真。
一方面用教义绳范信徒的日常行为,另一方面又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修改或增订教规,这就是中世纪教会神学实践的主要内容。《皈依》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废除火葬,界定不可通婚的血缘关系,洗礼仪式的沿革,教父、教母习俗的由来,等等。可以说每一件事里都包含了冲突和妥协,覆盖和保存。千万件这样的事情的总和就形成了中世纪日常生活里的基督教文化。
以《皈依》所断取的时代之长和它所涵盖的内容之广,我们自然不能期望书中叙述的一切都是作者一个人的创见。在书的末尾,作者按照每一章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开列了有关专著的名称,供有兴趣的读者查考。
关于作者弗莱彻,《皈依》的封皮上印有简介:他是哈罗公学和牛津大学出身,以研究欧洲中古史著称。他此前曾经出版过《熙德索隐》(
The Quest for El Cid
),是获奖的作品。由于对《皈依》的印象很好,我就把《熙德索隐》也找来读了。果然不错。这是一本二百来页的小书,专门追寻西班牙中古史诗《熙德》中的主人公的历史,讲述他如何由一个雄踞一方的军阀,经过历代作家和学者的粉饰装扮,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这本书的文字,和《皈依》一样,轻松潇洒,十分可读。对欧洲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大大地受益。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北京
(Richard Fletcher,
The Barbarian Conversion
.562pp.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98)
皈依
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
文化的牧游者
书籍的困惑与困惑的读书
白发书生寂寞心
《婚姻法》修改:情感冲突与理性选择
祸水与老虎
改制“王牌”不能滥用
和谐图
船帮·天后·跨世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