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一点说明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朱正
期数1999年09期
  我写过一篇《愧对秋白》,刊登在一九九七年一月号的《读书》杂志上。讲的是一九八五年版《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中《民族的灵魂》一文,比一九五三年版《瞿秋白文集》所收该文少了约七百字,不知何人所删。我发现了这情况之后,询问了几位相关的人士,请求出版社查找书稿档案,都没有结果,这样我就写了这篇文章,把问题公开提到读者之前。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一次我遇见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张小鼎先生,他告诉我:是秋白自己删的,并送了一份删改稿的复印件给我。
  这里插说一下秋白此文几种版本的情况。最初,一九三二年一月,刊登在《北斗》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九三八年在上海孤岛,谢澹如以“霞社”名义出版《<乱弹>及其他》,此文即据《北斗》原刊排印。只有一点不同,即删去了文前的三行“讣告”。此外,与《北斗》所载完全相同。中央档案馆所收藏的瞿秋白著作中,这一篇有秋白在《北斗》原刊上所做的增删。一九五三年编印第一个《瞿秋白文集》的时候,显然是利用了档案馆收藏的这份修订稿的,证据就是秋白在《北斗》第174页边上添上的“什么岳飞,诸葛亮,曾国藩,吴大癠,邓世昌等……”这一句也添上了(只漏了末尾的“等”字)。“民族的意识”前面照添了“就是”二字,末段“七八批灵魂”也照改为“那些灵魂”,这都是和《北斗》原刊及霞社版所不同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将秋白删去的这六七百字也照着删去。
  我的《愧对秋白》一文有一处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就是那时有一个编辑组,王士菁先生牵头,成员有张晓萃、张小鼎、唐天然等先生。是他们把剪贴校注好了的书稿发来,我即履行一个责任编辑的职责处理书稿。有一部分稿子附来了档案馆的复印件,附来了的,我即据以校勘。这篇《民族的灵魂》是没有附来档案复印件的,发到我这里来的,是将一九五三年版《文集》剪贴来的书稿。这些没有附来复印档案的书稿,我以为是已经编辑组校勘无问题了的,就按照常规来处理了。假如那时编辑组或者我自己据复印档案做了校勘,就会删去那一大段连同附着那一段的注释。我也就没有必要去查找有关中东路事件的资料改写注释了。
  我回湖南去以后,是王培元先生担任《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的责任编辑。我想,一定是他最后校勘了一次,使这篇文章完全符合了作者的修订稿。我原来说,删了这几百字,是这一版的一个缺陷,看了这份复印的档案,我才知道这正好是这一版的一个进步。
  不过,我并不后悔发表了那篇文章,否则,我至今也不会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再说,“愧对秋白”这话,我还要说,我没有做好责任编辑的工作,是王培元先生的仔细,使《民族的灵魂》这篇文章能够按照作者的原意刊印出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