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荞麦面条的味道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董炳月
期数
1999年10期
“荞麦”二字日语片假名写作そば,读音是soba。soba——听上去清爽、干脆。“荞麦”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称,而そば,在日本的餐馆里则专指荞麦面条。
当年学日语,用的教材是吉田弥寿夫编的《现代日语》。其中有一篇课文,题为《我的故乡》。那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叙述者“我”是一位从长野的信州到东京工作的青年。某一天夜里他梦回故乡,醒来十分怀念父母和故乡的豆瓣酱、荞麦面条,便打算回故乡看一看。在文章最后他说:“不久就可以吃到原产地的荞麦面条了。我从现在起就期待着……”那篇课文不仅增加了我的日语知识,而且让我知道了日本的荞麦面条和以荞麦面条著称的信州。青年的那种散发着泥土和麦草香味的故乡情怀,也深深感动了我。
到东京留学之后,才知道荞麦面条是一种大众食品,连学校的食堂里都在卖。街上荞麦面馆门前那种蓝底白字的蜡染布帘,像是高楼林立、电车轰鸣的大都市中的一曲悠远牧歌,使我记起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对于从乡镇来到东京的日本人来说,看到印着“そば”二字的蜡染布帘,一定和古代的旅人在寂寞的途中突然看到一面酒旗那样,感到温暖、欣慰。
一九九五年初夏的一天,苇野先生开车带我从东京去他远在长野的家。途中,他特意带我去高崎市一家他熟悉的荞麦面馆吃午餐。那家店的院墙是金黄色的竹篱笆,院内树影婆娑,婆娑的树影中一条弯曲的石径。坐在店内的榻榻米上,窗外传来流水声。店员端上托盘来,荞麦面条儿放在一个小小的竹编蒸笼里。那并非我在日本吃的第一顿荞麦面,但我总记得那是第一次。也许是因为高崎离信州已经很近,四年过去了,那竹篱笆、竹蒸笼,那院中的树影与石径,我依然记忆犹新。
真正对荞麦面条有所了解,则是由于读了麻生润先生送给我的《荞麦的世界》。这本书是由东京的柴田书店于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仅至一九九五年,便已重印七次。书中收录的近三十篇文章,涉及荞麦的发源地、栽种史,荞麦面条的做法、吃法,与荞麦相关的风俗习惯、文艺作品,等等。文章作者,则既有大学教授、农学博士、俳人,又有面粉厂厂长、荞麦面馆馆主。荞麦的世界,在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爱吃荞麦面条,但荞麦的发源地却是中国的云南。荞麦经过扬子江和内蒙古两条路线传入日本。直到现在,日本人每年消费的大量荞麦中除了日本国内生产的,有一部分还要从中国进口。至迟在唐代,中国已经大面积播种荞麦。白居易的那首《村夜》,就写到荞麦田的风景:“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野田望,月明荞麦花如雪。”月光下,白居易面对扬花季节的荞麦田诗情大发,但他大约不曾料到,花繁如海的荞麦田在日本会造成悲剧。永禄十二(一六五九)年,甲州兵在三增峰战败,弄错了退路向南逃去。逃到市岛附近,误将扬花季节的荞麦田看做大海,以为已无路可逃,便绝望自杀了。因此,现属神奈川县厚木市的市岛,从那以后忌种荞麦。
日本栽种荞麦的历史有一千二百年以上,但荞麦面条成为贫富皆宜的大众食品却是江户时代(一五九六——一八六七)的事。在注重形式的江户时代,吃荞麦面条用的蒸笼、碗、汤壶、调味料盒等餐具被艺术化变得很精致,连吃法都有讲究。用筷子把面条夹起来放进嘴里,不是嚼了咽下去,而是直接喝下去,还要有节奏地发出“刺溜、刺溜”的声音。“江户儿吃そば只喝不嚼”这一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动物学家、俳句诗人小林清之介,在《汤壶之花》一文中讲述了歌舞伎名角第六代尾上菊五郎(本名寺岛幸三)儿童时代随父亲在东京麻布的そば屋吃荞麦面条的故事。菊五郎吃完之后放下饭碗找牙签找不到,叫道:“拿牙签来。”老板娘不客气地回答:“そば屋里没有牙签。吃荞麦面条是只吞不嚼,你嚼了,所以塞了牙。”现在在东京的餐馆里,吃饭吃出声音来是缺乏教养,但吃面条(无论是信州荞麦面还是九州拉面)必须“刺溜、刺溜”吃出声音来卖面条的才高兴,这也许是一种江户遗风吧。
在“日本料理”中,像荞麦面条这样成为“文化食品”的恐怕不多。江户时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曾把荞麦面条作为题材。游记作家十返舍一九的《诸国道中金之草鞋》写及“大根荞麦”(大根者,萝卜也);浮世绘大师歌川豊国的《六角形的大碗》画的是正在吃荞麦面条的人;式亭三马《浮世理发馆》的插图中亦有卖荞麦面条的风景。写荞麦和荞麦面条的俳句、川柳就更多。荞麦面条儿还被赋予许多象征意义,成为民俗活动的主角。过年吃“新年荞麦面”,迁居吃“搬家荞麦面”,取的都是吉祥意思。儿童过生日吃“雏荞麦面”,则是取长命百岁的意思,因为荞麦面条又细又长,这有些类似于中国的吃长寿面了。江户后期刊行的《狂斋画谱》里,有一幅画画的就是三位男子围着锅一样大的盘子吃长面条的风景,手法十分夸张:一位把面条像挽绳子一样挽在胳膊上吃;一位为了把长面条送进嘴里身子尽力往后仰,几乎躺倒;一位聪明些,坐得较远,把长面条从盘子里拽到嘴里。三位吃得热火朝天,另一位男子在旁边兴高采烈地拍手叫好。而冈山县的人过年吃“停止借钱荞麦面”,福岛县的人过年吃“算账荞麦面”,又是取荞麦面条容易断的意思,想与过去一年的劳苦与灾难一刀两断。无论是长还是短,荞麦面条的象征意义总是不坏的。
抛开象征意义不谈,日本人爱吃荞麦面条,大约是因为荞麦面条特有的清香与清爽。严格说来那不仅仅是一种味道,而主要是一种“感觉”,一种类似于沐浴之后的清爽的感觉。所谓さつぱリ(意为整洁、利落、爽快、清淡)。我总觉得日本人的爱洗澡与爱吃荞麦面条这二者之间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日本人的自然观,也包含在对荞麦面条的挚爱中。在江户末期的荞麦面馆,理想的调味汁是放酱油而不让人感觉到咸味,放甜料而不让人感觉到甜味,放干木鱼而不让人感觉到腥味。这些努力,显然是为了保持、突出荞麦面条固有的清香。据说,那种用的时候一劈两半的方便筷,也是江户后期发明、用以吃面条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与漆筷相比,原竹或原木的方便筷与荞麦面条的自然香味更相称。昭和二十九(一九五四)年,东京并木薮荞麦第一代主人堀田胜三写了一篇题为《新年第一梦中的荞麦面馆》的短文,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在青蛙跳进古池的水音都能听到的寂静中,铁路线上电车驶过的声音是那样遥远。田圃屋荞麦店,位于吉原和观音堂之间,一个星星点点开着菜花的闲寂的所在。不是古色古香的精致建筑,而是既无院门也无入口的竹墙茅顶的家舍。八叠大的房间有两个,先到的客人在榻榻米上吃着荞麦落雁下围棋。朝阳的一面被阳光照得很温暖,两位老人饶有兴致地拈起一个个棋子。”或许这种素朴的乡村情调才与荞麦面条的味道相宜。文中的“落雁”本是一种黄豆粉、小麦粉加上糖用模子压成的各种形状的小点心,在这里与“荞麦”相连,既是一种点心又是一道风景。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天边飞来,落在花繁如海的荞麦田里……
井上君是一位年轻的公司职员,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日本人:清清爽爽,彬彬有礼,循规蹈矩。言谈举止、发型、领带,都给人那种感觉。尽管比较熟悉,每次打电话,他依然把礼貌用语说得一丝不苟。井上君还是一位美食家,据他说,寿司店虽然遍布东京,但味道好的店并不多。一次,他带我去上野公园旁边一家叫做“鱼河岸”的店吃寿司,我们便聊起日本食文化与日本国民性的关系。我问他是否喜欢吃荞麦面条,他说特别喜欢,并且告诉我,为了吃味道纯正的荞麦面条,他每年都要专程去信州一两次。我当时觉得难以理解。为了一碗荞麦面条儿,从东京乘火车穿山越岭去遥远的信州,值得吗?仔细想一想,又觉得没有什么难以理解,因为井上君是一位清清爽爽的日本人,虽然他的故乡不是信州而是西日本的冈山。
荞麦面条的味道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中学生》忆旧
接受中国的崛起(上)
“倒霉”与“王帽子”
坑厕与文化杂谈
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歌剧
找寻历史上的耶稣
陈寅恪的第一篇学术文章
形象与文化:换个视角看中国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