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形式的技术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徐敏
期数
2000年02期
五十年代末的巴黎,罗兰·巴特已经很有名望,却仍然难以进入法国正统学术界。此前,列维·斯特劳斯已经拒绝做他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认为他的“文学味太浓”。经朋友介绍,巴特找到了语言学家马丁内。聊天时,巴特问马丁内,女性服装里什么东西最重要?后者不假思索地说:“腿部,当然是腿部。”巴特的回答(还有法文翻译)精彩绝妙:“从符号学的角度说,腿是站不住脚的。”随后,他就披巾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论证。
这段轶事有助于我们理解米歇尔·福科的一个观点:“可以肯定,形式主义从总体上说很可能是二十世纪欧洲最强大、最多样化的思潮之一。”显然,上述马丁内的看法里还有某种本质主义(比如性)的成见。相比之下,巴特则是一个纯粹的形式主义者。在他看来,披巾,恰恰是那种仅属于女性、却又与女性身体毫无相似之处的服装。
近几年来,罗兰·巴特的学术价值在西方似乎有下降的迹象。而在中国,对他的关注好像才刚刚开始。在许多人眼里,他更多的是一位作家、一位文人、一位学术界的“不确定的人”。他的作品可读性如此之强,以至于他的文字不仅是可引用的,而且是可模仿的。他不像与他同时代的福科、拉康及德里达那样,让人感到难以企及,他是可亲近的,是可被我们再生产的。他曾经所面对的一切,我们似乎正在面对:他对先锋派文学的极力鼓吹,他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批判性分析,他对学院派文学理论的嘲讽,还有他对东方文化(主要是日本)的痴迷和诠释,等等,确实给予我们一种相似而且相关的感觉。巴特的作品,对于许多人而言,恰恰是一个想像自己的镜像。
然而,这一切也许又正是巴特被迅速、简单、粗糙地阅读的开始。他的清晰遮蔽了他的丰富和复杂。且不说他的《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和《S/Z》等著作所阐述的结构主义理论,总是被许多人习惯性地当做一种方法论工具,而与我们的本土研究对象之间缺乏相融性,因而至今还没有拿出像样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来。就是巴特的评论和随笔,也可能在欣悦的阅读之后,让我们丧失了对文学素养与文学趣味的基本要求。对于巴特,不阅读他是困难的,而普通的欣赏则是危险的。他把理论实践定义为一种欲望行为,即广义的写作行为的观点,恰恰会使我们既失去了理论,又失去了文学。在巴特那里,欲望、语言、文学之间的相通之处,正是一种关于写作的形式的技术。没有这种高度技术化的形式感做保证,任何一种语言存在都只能是可读而非可写的。
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罗兰·巴特的专著,汪民安的《罗兰·巴特》既是导读性的,又是总括性的。该书力图阐明,在巴特去世已二十年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与他保持一种恰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脆弱、复杂和单向度的,没有任何外在的动机驱使我们在进入他作品内部的同时,还要对他所处时代的法国思想界做出一些基本的梳理,这主要包括:巴特与蒙田等人构成的法国文学隔代遗传关系,他对索绪尔、福科等人思想观点的借用,他自身的理论冲突以及思想水平的局限,他的理论构建与敏锐洞察力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溶解,还有他的文学个性与其身世之间的隐秘关联等。尤为重要的是,该书强调指出,巴特思想的丰富性,是与他对格言、警句、断章、括号内插入语的形式主义技术处理分不开的。在一个形式主义者眼里,惟有句子,才是写作技术和写作本质的最高体现。
如果说,巴特与他的作品及其时代构成了一种自然关系的话,那么,他对于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来说,则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意义。我们对他不存在所谓是否超越的问题,只要选择了巴特,那他总是一个能给我们带来无穷快乐和欣喜的文本根源。
(《罗兰·巴特》,汪民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15.80元)
形式的技术
“红旗开处……”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纪德的恩怨
令批评家为难的小说
现代化的四个不等式
残缺的阅读空间
红楼探美的人
好“大”
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
所谓“非虚构小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