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没有保留下来的文字
作者王路
期数2000年02期
  一九三五年九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哲学大会上,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逻辑学家肖尔兹(H.Scholz)教授详细报告了准备出版弗雷格遗著的情况,并呼吁人们把自己手中的弗雷格的信件赠送给明斯特弗雷格文献档案馆。许多学者,包括罗素,纷纷响应肖尔兹的提议。但是维特根斯坦却没有任何反应。一九三六年四月二日,肖尔兹教授专门致信维特根斯坦,希望他能够提供弗雷格写给他的信件。四月九日,维特根斯坦复信肖尔兹,信中写到:“我手中有不多的几件弗雷格写来的明信片和信件,但是内容是纯粹私人的、非哲学的。它们对于弗雷格的著作选没有什么价值,倒是对我具有纪念的价值。我非常不愿意把它们提供给公开出版的选集。”后来人们试图从维特根斯坦遗留的物品中找到这部分信件,但其中根本就没有弗雷格的东西。这样,弗雷格写给维特根斯坦的文字永远石沉大海,本世纪两位思想大师的交流也就成为一个无法破解的谜。
  坦白地讲,我是不太相信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的。
  西方学者历来有通过书信往来进行学术交流的习惯,许多重要的思想也确实是在书信中表达的。因此西方学术界一直非常重视编辑出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学者的通信集。从弗雷格的书信集来看,他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通过信,包括罗素、希尔伯特、皮亚诺、胡塞尔等人,所谈内容基本是逻辑与数学问题。与这些人相比,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的交往更为独特。一方面,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私人交往。一九一一年,维特根斯坦第一次访问了弗雷格,以后又有几次访问。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从第一次访问之前开始的,至少一直持续到一九一九年。另一方面,开始交往时维特根斯坦还很年轻,才二十岁出头,而弗雷格已经六十多岁了,可以说是忘年交。我想,也许弗雷格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往有一些个人化的东西,但是基础大概主要还是纯学术的。因此,在长达八九年的交往中,他们的通信不可能不谈学术,尤其是弗雷格这样的学者。此外,维特根斯坦在谈到与弗雷格的交往时说过:“除了逻辑和数学,弗雷格是什么也不会去谈的。如果我开始谈起另一个题目,他就会彬彬有礼地谈上几句,然后又回到逻辑和数学的讨论。”我比较相信这段描述,它真实地反映出弗雷格的学者形象。正因为这样,我也更有疑问:一个只谈逻辑和数学的人所写的信件怎么可能会是“纯粹私人的、非哲学的”呢?
  在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的书信交往中,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维特根斯坦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被俘,在一个战俘营里被关押到第二年八月。这期间,他还通过他的姐姐与弗雷格通信。据说,他的《逻辑哲学论》的一份初稿也是通过他的姐姐寄给弗雷格的,可见,他与弗雷格的交往不会是一般性的谈天说地。
  一九一九年八月十九日,维特根斯坦在写给罗素的一封信中说:“我也把《逻辑哲学论》寄给了弗雷格。一星期以前他给我写信来。我以为,他根本一点也没有读懂它。”弗雷格写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从维特根斯坦的陈述我们可以推测,在弗雷格写给维特根斯坦的信中,要么有对《逻辑哲学论》的具体评价,而这评价是维特根斯坦所不能接受的,要么表现出对《逻辑哲学论》的一种态度,比如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很冷淡”,这种态度也是维特根斯坦所无法忍受的。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弗雷格的信都不可能不谈哲学。一九一九年十月六日,维特根斯坦在写给罗素的信中说:“我与弗雷格保持通信。他一点也不懂我的工作,我已经解释得筋疲力尽了。”可见,弗雷格与维特根斯坦的通信不可能没有学术内容,而且,他们俩是有分歧的。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无论如何我也无法相信弗雷格写给维特根斯坦的信件是“纯粹私人的、非哲学的”。那么,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也就是说,为什么维特根斯坦不提供弗雷格的信件呢?也许,弗雷格的信件确实没有能够妥善地保留下来。但是,许多人的信件维特根斯坦都保留下来了,为什么单单把弗雷格的信件丢失了呢?特别是那些被他称为具有“纪念价值”的信件!也许维特根斯坦不大愿意别人看到弗雷格给他的信件。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更要问为什么了。
  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交往的时间大约是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九年。这一段时间,正是维特根斯坦早期学习逻辑和哲学,思考、写作《逻辑哲学论》的时候。在《逻辑哲学论》的序中,他提到弗雷格和罗素,感谢他们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思想;他亲口对人说过,弗雷格的概念实在论使他抛弃了早年的唯心主义观点;他写出《逻辑哲学论》以后,首先寄给弗雷格,希望听到他的评价。所有这些都说明,弗雷格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只是一些一般的印象,我们确实说不出弗雷格对维特根斯坦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讨论过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讨论的。
  维特根斯坦在描述与弗雷格最后一次见面后分手时说:“在等火车时我对他说:‘在你的数是对象的理论中,你从来也没有发现困难吗?’他回答说:‘有时候我似乎看到困难——但是随后我就又看不到了’。”由此可见,他们一定讨论了数的问题。从维特根斯坦的其他一些叙述来看,弗雷格与维特根斯坦讨论的主要是逻辑和数学问题。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文字,也非常少见。所以,我们更多的只能靠推测。
  弗雷格收到《逻辑哲学论》的时候,大约正是他的《思想》(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一文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杂志上刚刚发表不久。他给维特根斯坦写了一封信,同时也给他寄去了这篇论文。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请求,弗雷格还把《逻辑哲学论》推荐给这份杂志,由于杂志社要求对这篇文章进行很大的修改,维特根斯坦最后拒绝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从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的做法来看,显然弗雷格对维特根斯坦是非常友好的,对《逻辑哲学论》也是肯定的。而从维特根斯坦给罗素的信来看,似乎他与维特根斯坦的分歧又是很大的。那么这种分歧是什么,自然就值得深思。
  虽然我们不知道弗雷格给维特根斯坦直接写了些什么,但是从给他寄去《思想》这篇论文来看,大概可以推测,如果不是单纯的以书会友,那么这篇论文应该表现出弗雷格与维特根斯坦一些不同的看法。根据我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有许多思想方式与弗雷格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其中从句子出发来考虑问题,用现代逻辑方法来分析处理句子,还有强调符号语言比自然语言更有优越性,等等。此外,《逻辑哲学论》的许多观点、甚至使用的语言与弗雷格的都是一样的。比如,句子的意义就是它的思想,这显然是弗雷格的观点;还有,只有句子才有意义,必须在句子中名字才有意义,这几乎是直接引用了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一八八四年)中提出的语境原则;至于像意义、意谓、思想、句子、函数等等术语,完全是来自弗雷格。看到这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要么维特根斯坦仔细学习研究了弗雷格的著作,要么在早期与弗雷格通信交往中获益良多。当然,除了相似之处,维特根斯坦显然也有一些思想与弗雷格是不同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有两点。一点是《逻辑哲学论》引入了图像的说法,认为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我们自己构造事实图像。而这种看法是弗雷格所没有的。还有一点是关于“真”的看法。弗雷格认为真是实体,维特根斯坦却不这样认为,而且批评了弗雷格。应该注意的是,弗雷格在《论意义和意谓》(一八九二年)这篇论文中明确提出,句子的意义是句子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句子的真值,但是他主要探讨和阐述的却是句子的意谓。后来他在《逻辑》(一八九二年)、《逻辑导论》(一九○六年)、《数学中的逻辑》(一九一四年)等遗著中对句子的意义是其思想进行了大量讨论,并于一九一八年在发表的《思想》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思想是我们藉以把握真的东西;思想既不是客观外界的事物,也不是内心世界的表象,而是属于第三范围;思想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共同对象。简单地说,《思想》一文论述的恰恰就是真和思想这两个问题。
  弗雷格读了《逻辑哲学论》以后,不会不明白自己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信给维特根斯坦并寄去《思想》一文,也许仅仅是过去思想交流的继续,因为很可能以前他曾和维特根斯坦谈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不系统,不成熟,而现在有了完整的结果;也许弗雷格完全不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因此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批评讨论,并寄上自己的正面阐述。如果真是后一种情况,应该说是非常遗憾的,因为我们再也无法看到弗雷格直接针对维特根斯坦的文字是怎样进行批评讨论的,特别是对比弗雷格与胡塞尔、皮亚诺等人的通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批评讨论是非常精彩的。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思想家,对本世纪的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人,在一些地方他又是不容易理解的。他容易激动,爱挑剔,有时候还有些神经质,甚至会粗暴地对待别人,这些还都好说,最让人费解的是他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他。他不仅对弗雷格有这样的抱怨,而且对罗素也有。说别人不理解他倒也罢了,可说弗雷格和罗素不理解他的著作和思想,这是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因为他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在与弗雷格和罗素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退一步说,尽管弗雷格与维特根斯坦交往多年,又是一位思想犀利的逻辑学家、哲学家,但是难免会有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理解不了的地方。作为后辈,我们确实希望看到这两位思想大师的对话,看一看他们是如何不能相互理解的。然而事实是,我们充其量只是从维特根斯坦的口中听说弗雷格根本不理解他的思想,至于说究竟是怎样不理解的,我们却不知道,而且也根本无法知道了,因为那些本可以为我们提供说明的文字,让维特根斯坦丢掉了。不管怎样猜想,我也弄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也许,这也是维特根斯坦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我则只是感到深深的遗憾!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