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汉
我们自称汉族,说的是汉语,可是对于公元前后四百多年的两个汉朝(前汉、后汉或西汉、东汉)知道多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说,那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在有些人恐怕也和他们差不多了。汉代是帝国,帝是什么,先得问一问。 古时中国不自称帝国而说是天下,皇帝本来叫做天子,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超过了三皇五帝,又是皇,又是帝,就自封为始皇帝,也就是第一个皇帝。在他以前的周朝的天子,在西周时还是封贵族为诸侯各自建国的主持封建的共主,到东周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就仅存虚名,靠“五霸”等一些诸侯维持不倒了。公元前二五六年,最后一个周天子结束了历时约有八百年的前后两个周朝。这时离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还有三十多年,仅有称王的诸侯,没有天子或皇帝。秦国独霸天下以后,取消分封建国的诸侯制度,划天下为郡县,由皇帝直接统治,派官员管理,原来的一些板块合并成一整块。皇帝周围设立丞相等等官职,分担任务协助皇帝。朝廷以下有层层官吏,全国形成一座官僚金字塔。皇帝孤家寡人独立在尖顶上好不威风。不料仅仅过了十几年,第一代皇帝一死,第二世皇帝就不争气了。陈胜、吴广两个小兵造反,接着没落贵族项梁、项羽,最低层的小官吏刘邦、萧何也起兵反秦,亡国余孽纷纷起兵复国,秦朝就灭亡了。可见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真是孤独的“寡人”,秦朝官僚金字塔的建筑材料不是石头而是泥沙。毛病首先出在皇帝独断专行,缺少由他控制的可以经常运转的有力的枢轴以推动整个帝国的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以致他突然死在京外路上,小儿子就可以乘机不发消息而假传圣旨,害死长子和大将,自己继承帝位,再消灭丞相,实际成为更加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由此看来,皇帝是个虚衔,一个名、位,至高无上,但不一定等于统治全国的实际权力。好比数学上的零,本身什么也没有,不过是表示一个不可缺少的位,但在前面有数字再加上表示乘方的指数时就有了意义,可以达到无限大,一个零点可以显出数轴上的正、负,零发挥作用时力量无穷,失去作用时什么也不是,秦始皇开创了帝国的规模,但没有创造成功帝国运转的机制。要再过六十多年,经过汉朝的文帝、景帝到汉武帝时才建立起一个有力的帝制运行中枢。从此时断时续,皇帝有时掌握最高权力,有时只是名、位、傀儡。一直到两千多年以后不再有皇帝了,中枢体制才变了样。 秦始皇不仅创立了帝国规模,还建设了帝国的基础条件。主要的,在经济方面,是全国统一市场;在文化方面,是全国统一文字。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没有这两个条件,大帝国不能持久。有了以后,政权可以换主持人,帝国照旧,还会扩大,分裂不论多久,还能再合并、统一,尽管元首会改换种族,例如蒙古人主宰元朝,汉族人主宰明朝,满族人主宰清朝,像走马灯旋转一样轮流,还有南北朝的北朝也不是汉族称王称霸,世界历史上的大帝国能维持长久的都缺不了这两条。例如,英帝国属地曾经遍于全世界,这是在水陆交通发达正要形成世界统一市场的十九世纪,而且帝国推行英语作为属地的文化上层的共同语言。英国女王取消东印度公司,自兼印度女皇时,立即办两件大事:一是兴建纵横全国的铁路干线,二是成立东、西、南三方三所大学用英语教学,培养为帝国所需要的人才,还从中国学去一些古老办法,例如文官考试制度。这样就统治了比本国大了多少倍的属地将近一个世纪。 历史本身不管功罪、善恶,只认识发生事件的功能、效果。且看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十二年间做了什么大事。 修建万里长城。这件事名声很大,但就其原来目的而言,可以说是功能、效果几乎等于零,没有能阻止北方匈奴族的南下,而且封锁对方同时也封锁了自己。本来秦曾打败匈奴,占了大片土地,随即修筑长城。匈奴北去后内部发生变化,有了秦始皇式的领袖,东西征服邻近强族,又南下收复失地,而中国正在楚汉相争,茫然不以为意,也顾不上。到汉高祖即位第七年,匈奴又要南下,才亲自带兵去打,又信息不灵,不知敌人已有准备,皇帝差一点做了俘虏,这是后话。长城工程浩大也只是在北方各国已有的基础上加工,但是总体设计和烧砖、运输、砌墙、堆土、调遣劳力、支配供应等工作证明当时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工业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强大。 修建首都阿房宫和地下宫(陵墓)。项羽烧秦宫室的大火比两千年后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火可能更大,史书说是烧了三个月,毁灭的艰难证明建设的宏伟和内藏的丰富,说明工业能力的强大。秦陵兵马俑的出现成为实物证明。修建全国性的驰道,可以说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一条是由西向东从陕西到山东的大路干线,再从干线分出由北向南的三条干线。由干线分连各地的支线。这和两千多年后出现的铁路格局相仿。二十世纪前期,连接北京和上海、杭州的一条,加上连接北京和汉口、广州的一条,共两条南北线,还有连接陕西、江苏的和河北、山西、山东的几条东西线,纵横全国。 疏通航道,开凿运河,大规模地连接可以通航的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的疏导工程,打通了战国时期的国界隔绝,特别是秦始皇派大军南下经岭南时命令史禄(监禄、监御史禄)管运粮水道。这位水利专家修建了通连湘江和漓江使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相会的运河,开山凿渠用斗门上下水位以便航船升降来去。这一伟大工程到后来汉、唐、宋、明续修,叫做灵渠,对于航运和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加快沟通了南北。 统一并简化文字。废除六国互有歧义的文字,改用秦篆写官方文件,并以刻石代替铸鼎。民间通行了写简化的隶书,奠定了通行到现在的汉字基本形式。编定规范简化字的读本,文字简化又统一便利了书写简帛流通信息。 统一度(长短尺寸)量(升斗)衡(秤)。所用工具必须由政府制造。规定田亩大小,规定车宽以便通行全国道路。 统一币制。规定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的重量。 值得注意的有一件事,因为度量衡上必须刻规定的诏书,陶制量器就在泥胎上用刻了字的木印十个字一组印上四十字的全文。这可以说是以后活字印刷的原始想法。 设置博士官职,任用少数读书识字的儒生,可以收弟子传授学业。“坑儒”杀死的是全国儒生中的一部分。官学以外禁止私学。愿学政法律令的人要向官吏学习。有“挟书律”,禁止私家藏书,技术、占卜之类除外。这就是说,文化教育由政府统一掌握。 移民。那时国土广大,人口大概还不到一亿。一统天下以后就调拨人口,把十二万户豪富连家族、家奴搬迁到首都和地广人稀的地方。打败匈奴后,在占领的河套区域建几十个县,迁移内地罪人去居住,发动几十万人去南方,在岭南同当地人杂居。这样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调配人口显示帝国政府的威力,消除原先六国间的障碍,使区域财富重新分配,发展生产,融合民俗。若不是交通便利,政令统一,是办不到的。 以上这些措施都是统一天下后的十二年里做的。当然在战国时期有些事已经开始,灭六国的一段时期内有的事已逐步推行,可是秦始皇在位总共只有三十六年,这样短的时间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做这样多的大事,绝不是匆忙想出的,而是经过长期研究考虑的。由此可见,秦始皇在着手消灭六国以前就清楚知道,他不是从周天子手里夺取一个现成的帝国政权,接管天下后可以为所欲为,或者像以后的皇帝那样仿效前朝,“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或者有什么样板可以照搬,他是要并吞六国,合原先七国为一个统一的、内部没有国界隔绝的、新的天下,不是要做旧天子,是要做新皇帝,要创立一个真正“史无前例”的新国家。因此他必须设计蓝图,从事创建。创作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统一,消除境内一切造成隔绝的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界限。这位始皇帝做到了这一点,可是缺少为长期巩固统一所必需的政权中枢的有效运行机制。这要等几十年后经过汉朝几个皇帝才形成逐渐稳定的基本格式。从那时起,一个能长期持续,断而又续,变形不变性的大帝国就建构起来了。 再看这一切措施的实际主要受益者是谁,那就是商品,商品的运输、贸易、流通,商品的载体即商人。汉高祖即位第八年就命令“贾人(商人)不得衣锦绣”毛绒、驾车、骑马、持兵器,当做另一类人,可见商人不但富起来而且有势力足以惊动皇帝了。 为什么秦国自从商鞅立下以耕战为主的基本政策,理论上也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重本轻末,可是工商业一直发展,富人越来越多,发财越来大呢?很明显,有本就有末,上帝不能创造只有一头的棍子。有生产就有消费、有交换,财富分配不断转移,连锁反应,经济发展。若横加阻挠,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就要出乱子。耕需要农具,战需要兵器,没有工业,工具从哪里来?盐、铁等大工业可以官营,小工业、奢侈品制造业只好民营。官可以主持专卖品的商业,小商品不能不民营。由空间差获利的转运,由时间差获利的囤积,禁止不了。经济发展必然同时发展贫富差别,具有自己的不道德的道德标准。货币出现后自然会有一切向钱看的人心所向。那时的战争不是现代的全面战争,离战场远的地方照样做生意,还可能有利用战争发财的人,古今一样。何况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就是大商人,这位皇帝还表扬过四川大富人巴寡妇清。于是汉高祖出来限制商人了,以后的统治者也一再压抑商人。官和民都看不起并痛恨官府里和民间的奸商,但仍然少不了奢侈浪费摆阔给商人供给财源。人人是思想反对,心里羡慕,行为促进,于是商业就不能不在挨骂受气遭迫害中发展了。历史好像也正是在这样明一套暗一套的两面里前进。例如高利贷,历来被人当做罪恶的标本,但毛病是一个高字,若单说信贷,它正是钱庄的灵魂,银行的业务,也就是越来越要主宰世界的金融行业。贷款都有利息(无息贷款恐怕类似所谓无私援助),不是没有回报的,不赚钱还是什么生意?商品的集散结成市场,聚为城市,可是同时,商君的耕战为本,强本抑末思想,也就是孔子的“足食、足兵”和现代的高产粮食,大炼钢铁,以粮、钢为纲,都不是白说的空话。这类思想像循环小数一样,和厌恶商人、富人、市场、城市罪恶的心理、情绪,在历史上过一段时期就起大作用,产生大变化。 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帝国就是从周天子脱胎到秦汉几个皇帝建构的。可是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老是重复,到不了工商帝国再向金融帝国前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