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道不同,亦相与谋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曾宪文
期数
2000年08期
读完汪丁丁先生《道既裂,勿相与谋?》(《读书》一九九九年第十二期)一文,深受启发。孔子遭遇尼采,已成为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处境,问题在于,我们是像孔子那样扔下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拂袖而去呢,还是不回避尼采的利刃,亦不要被他的利刃所吓倒,道不同,亦相与谋。
吉拉德·西格尔的文章“Does China Matter?”,其标题颇能镇住一些中国人。实际上,在西方人那里,一切在我们眼里天经地义的事都可能成为问题,西方的历史,几乎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历史。从“神本”到“人本”,从“王权”到“人权”,如果没有把“神本”、“王权”当做一个问题,现代资本主义就不可能产生。现在,西格尔把中国当做一个问题(或麻烦?)来研究,虽然缺少善意的因素,但那是他的自由,或许也是“全球化”时代所必需。遗憾得很,他的研究结果是中国不能成为他们的一个问题,这恰恰表明中国成了我们的问题了,而我们把中国当做一个问题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虚幻之“道”阻碍了中国人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执著于所谓天人相参于“一”,拒绝与他人对话,拒绝拷问既定之秩序,比如,世俗与王权之间就从未有过真正的对话。而西方是首先实现了内部的对话,才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将眼光转向东方的。比如“人权”等等问题,在西方启蒙思想者那里首先是以反对本国专制王权而提出来的。
“Does China Matter?”本该由我们自己提出,今天却出自一个西方人之口,我们是不是感到又被“后殖民”了一回?中国知识分子连“Does China Matter?”还未弄明白(或不想弄明白?),就被西方这个假想的庞然大物搞得昏头转向,是谁设置了这个圈套?中国知识分子何以这么容易受骗?
伏尔泰说:“种我们自己的园地要紧。”值得注意的是,在种我们自己的园地时,不能再用传统的农耕技术了,而应像西方曾经利用我们的指南针、火药那样,干一点实际的事情。“道不同,亦相与谋”,才能寻求到现代大同世界之“一”。
道不同,亦相与谋
理论的危机、分裂与综合
访剑桥新版《美国文学史》主编勃克维奇教授
形而上的诱惑与拒斥
煮豆撒微盐
读鲁思屑
借得丹青写精神
一种“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坚硬而清晰
王康的《闻一多传》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