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细读康德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原伦
期数
2000年08期
记得当年读研究生时,康德美学思想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请来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得艰深莫测,我们在下面听得汗流浃背,宗白华先生译的《判断力批判》摊在课桌上,长长的欧化句子,句子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互相缠绕,双手十指,每个手指按住一个句子成分还忙不过来,幸好有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可参考,自以为读懂了些许。以当时浅薄的学力,颇希望有一本通俗的入门书。不过希望归希望,学分到手,康德就抛诸脑后。
十多年过去,学术界思想界风头早已大转,“后学”兴盛,西方古典美学那里门庭冷落,而此时曹俊峰先生的《康德美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以相对浅显的笔调面世,还是让我吃惊,惊叹作者潜心学问,不为时尚所惑,惊叹在这浅显通达的行文背后所下的深厚的功夫和《引论》的“工程的浩大”。
《引论》对康德美学的介绍是相当全面的,以前,国内学术界论及康德美学时,所指的基本上只限于《判断力批判》上卷所表述的思想,很少提到康德的其他著作。如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对康德早期的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只字未提,李泽厚、汝信、蒋孔阳三位先生虽然提到此著述,但仅一语及之,对其内容和学术价值也不置一词。宗白华先生在其《康德美学原理评述》一文中称该文“内容是一系列的在美学、道德学、心理学区域内的极细微的考察”,但是究竟具体考察了什么?怎样考察?我们仍然不得而知。与这些前辈不同,《引论》一书对康德的这一文章做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述,不仅如此,《引论》一书还将康德美学划分为前批判期、过渡期和批判期三个部分,并为每个时期列出了代表性作品,它们分别是《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人类学》中有关美感的论述和《判断力批判》。更加锦上添花的是《引论》专辟一章,介绍了“康德遗著中的美学思想”。原来,康德喜欢将平时的思考随时记在小纸片上,由于他一生保持着这一习惯,这类思想的片段积累起来,数量也相当可观,后人将它们整理出版,竟占《康德全集》中四卷的分量,其中有许多片段是有关美学的,是康德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了解康德美学,这些资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但是我国学术界多年以来似少有提及。而《引论》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界对西方的各种学说和思潮由如饥似渴到饥不择食,因此在翻译和引进的过程中未免草率和望文生义,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误读和由此带来的一知半解,妨碍了学术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有时就需要做踏实的、像朱光潜先生做过的那种解说和评述工作,而《引论》所做的正是这种基础性工作。
作者仔细地剖析康德美学的各种概念,敲击其坚硬的外壳,敢于追索到最后的一环,务求做出详尽而可靠的解释。而为了真正做到准确了然,本书中所有康德美学原著的引文,包括《判断力批判》在内,作者基本上是独立重译的,在重译的过程中虽然参照了英文本和宗白华先生的中译本,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想见其工程浩大。因为重译不仅是一个表达和措辞问题,其间还包含着译者的理解和阐释。值得一提的是,在重译的过程中《引论》还纠正了宗白华先生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目的”定义的一处误译,作者认为康德的原意是“目的是一概念的对象,如果把这一概念看做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现实基础)的话”。而宗先生原译为“那么在概念被视为目的的原因(它的可能性的现实根据)的范围内,目的就是一个概念的对象”。(见该书第202页),也许,对译文的正误,还很难下最后的结论,但是从书中透辟的解说和长长的注脚说明中可以相信,作者的这一更正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也因此《引论》在对康德美学思想阐释和评述过程中显出游刃有余的自信和通达,文风也生动畅快。
或可毫不夸张地说,进入康德是进入西方学术界的一把钥匙,尽管当代西方美学和学术思潮纷繁复杂,与古典美学相去甚远,但是认识康德仍是至关紧要的一步。这本《引论》则为后学开了方便之门。
(《康德美学引论》,曹俊峰著,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版,28.00元)
细读康德
太史公笔法应如是
营造第三个话语中心
寻找现代化民族化的结合点
出版社应办邮购
让血性冲破牢笼
巴别尔之谜
我只说几句
图尼埃:哲学与文学
阶级、性别与民族国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