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风吹哪页读哪页
栏目品书录
作者王海靖
期数2000年08期
  很长时间没逛书店,心里总有几分记挂;前两天路过百通,顺便进去“无故乱翻”了一回——似乎没来也没有什么损失。正准备回撤的当儿,眼角瞟到《西风吹书读哪页》,拿起来一翻便放不下。
  《纽约时报》开辟书评专栏已有百年历史,推荐过不少名家名作;事实上近百年来的几乎所有有名气有分量的西方文学作品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仅仅这一点当然是不够的,评论伟大的精神和心灵并不一定能让自己也变得伟大,只有在介绍美文华章时散发出来的真知灼见才是支持“书评”历久不衰的根本。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除了芬芳的悠久书香,尚有爱书人的拳拳之心。伟大的作品都不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如何把这样的力量发掘出来贡献给也许有兴趣的读者则是一件非同一般的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多少也有些“野叟献曝”的意思,晒太阳的好处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的,一本书的优劣也许更加难以判断;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作品曾经一度为尘垢所蒙而暂时失去了它的光泽,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好的书评只要能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兴趣便算得上成功——它不一定要引导读者的思路和看待作品的方式,而只要启发和诱使读者去思考和认真对待作品,把判断的任务和权力交给读者就可以了——从这一点上评价,“书评”也是成功的。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问世,适时地发现并尽可能没有偏见地将之公诸世人实在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新星抑或巨擘,都曾在《纽约时报》星期六的版面上熠熠生辉。看一看这些随手拈来的名字,你就会明白《纽约时报》的“书评”为何能在百年来的西方文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约瑟夫·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詹姆斯·乔伊斯、F.S.菲茨杰拉德、马塞尔·普鲁斯特、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以及他们的最有名和最好的作品——名单再列下去会是一部百年来的西方文学名人录。
  名作巨著亦需要相称的人来评注,于是不少作家在其作品走上“书评”之后,又热情洋溢地为别人的作品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约翰·厄普代克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叙述《弗兰尼与卓依》并对之进行分析时,我们的嘴角可能会不自觉地浮起一丝赞同的微笑,而同样内容和性质的微笑或许在J.D.塞林格的嘴角也曾闪现。我不知道在我们这里还有哪位作家为后生晚辈做过同样的事情——不是一味的赞美与奖掖,不是毫无根据地冷嘲热讽,不是模棱两可的说辞,而是诚实中肯的“具平等相”的如实如是观。
  读《西风吹书读哪页》的享受感是自不待言的,几乎在每一篇书评的前面,都有一张作者像的素描。久违多时的插图在今日图书中差不多已经算是奢侈品了,而手中的书仍能给我们以惊喜。装帧精美,纸张的手感很光滑,我虽然不懂,不过想必是比较好的纸。印刷质量一流,校对也很下功夫,错别字——也许我读得不够仔细——还没有发现一个。
  好书评的标志是什么?不见得是评好书。我想应该是让人在读了书评之后,有种想要把书评中提到的书去读一遍的冲动——不论这本书是已经读过的或者尚未开卷。当J.W.吉拉德在一九三三年充满忧虑地看完《我的奋斗》并对之做出如下评价的时候,有多少美国人的耳朵由此注意到纳粹诞生的这一声喊叫?
  当我们阅读希特勒针对一个曾经为人类科学、医药、外科学、音乐、美术、文学以及所有人类的崇高追求而培育了无数伟大人物的民族的仇恨礼赞时,我们不禁充满哀伤,同时为世界的未来感到恐惧。
  如是我闻。
  透过书评,我们可以和书更加接近;藉由评论家的思路,我们可以部分地把握作者的脉搏。虽然不一定号得准,如同在书后的附录《唉!》中所直言不讳地列出的那样,《纽约时报·书评》在其百年的历史中也的确犯了不少错误: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技巧太拙劣”,暗示塞林格只适合写短篇小说,忽略了《廊桥遗梦》……而在这种无伤大雅的情况下欣赏这些错误,错误仿佛也是一种美丽,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本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读书之乐,有时莫过于遇到与己意气相投之人,可抵足长谈旷夜达旦。读“书评”,不难从中找到和自己同声连气的文章,此时便有一见如故之感,拿在手中细细翻读,到会心处颔首微笑,精彩处击节称绝。是为人生一大快事。
  (《西风吹书读哪页》,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版,20.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