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网络激情的批判
栏目
网络时代粗议
作者
陈彩虹
期数
2000年09期
翻阅各路网络书籍、杂志,或上网浏览网络议论,特别是议论网络经济的文作,你太容易读到狂情迸发的惊世骇俗文字。从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到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和无以计数的著述、专论文章、小议、沙龙对话或聊词,字里行间只透着这样的信息:网络的出现,世界完全改变了,网络制造了人类生存的另类时空,它大有与当今脚下地球所构世界并驾齐驱的气势,甚至于还有超越人类地球生存时空的神奇。如果说,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时空只是针对于地球而言,那么,今天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网络世界,就将制造人类“生存”的另外一个“地球”,它是对真实地球的一次新贡献。在这里,人比战胜了自然还要辉煌,因为人已经能够制造自己所直接感受世界之外的存在时空,“人定胜天”用于此也只能算一种平平常常的表达。
既是人类生存的另类时空,网络世界的制造就越大规模越好,这正如我们的地球若是越大,就越能够让我们更多更久地享受地球资源一样有价值。激动起来的“网络中人”自然不遗余力地鼓噪和动作起来,服务器、电脑和连线构建的网络世界迅速地膨胀,“网络中人”情绪的生长也就无所阻碍地转化为网络的张狂。当乘坐飞机离开地面时,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边界,我们却无论如何不能直接感受到“网络世界”的边界。在这时,想像的边界大体就是网络所能够实现的边界,而我们连想像的边界也找不到。这样,一种超越于地球且宽广得无边无际的“人类制造品”能够被人类建设到极致,也就近乎情理了。于是乎,“网络中人”不尽的激情与网络的扩张速度等价,而网络扩张速度的奔驰,又再度烧烈“网络中人”的激情。
人类社会是种历史奇妙的存在。就在大量“网络中人”激情冲动的同时,有另外一群“冷静”的人与之反配。他们对于网络的无限性扩张表现出冷观态度和批判理性,虽然使用的分析方式与工具不尽相同,却在阻止“网络中人”的过度激情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其中,经济市场制度展示的力量格外地醒目。相当多的经济学家在评论网络与由此而来的经济现实时,一声“网络泡沫”的重响,从真实的成本与效益理路上,析明了网络发展的经济制约条件——历史让我们选择的市场经济制度,并没有天然对于网络无边无际发展的力量支撑,网络的发展是要耗费资源的,因而是要核算成本的,它必须经过市场来证实它存在与发展的真实价值。惟有那种成本弱而效益强,并有市场接纳的网络发展规模和水平,才真实可靠,才生命持久。换言之,超越如此约束而扩张的网络或神话,都将以“泡沫”的存在形式回到历史的陈迹堆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包括自然的环境和人类能够创造出来的作品,在现实的历史阶段上,根本不可能在市场经济制度之外的,仅仅依据技术力量而认为某种“创造品”能够发展至无边无际,绝无实现可能。时下叮叮哐哐的网络公司破产之声,显然平添了经济学家们批判之声的分量。看看我们似乎热气腾腾的网络现实,那些靠着广告和赠与生存,同时也靠着资本市场的“泡沫”掩护的过大规模的网络扩张,必然无疑地将在“供求规律”抑或在“市场价值实现规则”面前,被迫地龟缩。“网络中人”头上所悬之剑已经逼近眉峰。
在不算太多的网络批判著述中,我读到这样一本书,严耕和陆俊先生所著的《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应当说,书中所谈的“文化”接近“大文化”的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道德意识等诸多方面。作者较为激烈地批判了“网络中人”的纯粹技术性观点,指出了网络的文化意义与它存在的文化后果,特别指出了网络对于社会文化长远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对于网络发展所持的相对“中庸”的主张,即有“度”的掌握与控制的发展。从本书讨论中提炼些许精华,我们对于网络的理解,也就有了文化价值的一般判断,以及如此判断之后当然的选择。
网络是什么?它是“虚拟的实在”。作者直截了当的回答,划开了世界的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实在”,一是“虚拟实在”。由此展开对于网络的“大文化”认识,它是人类生存时空的又一表现,极真实地将人类踩在地球之上的生活,几近无遗地展示到网络之上来。它需要政治主张,更需要政治活动;它传导经济信息,更组演经济运作;它需要制度的力量,需要相应的道德支持,还需要人类在其上的激情表达;它要一致和谐的声音,更要对立冲突的意见等等。实际上,网络上已经出现的一切,不论是自由的、民主的、个人的,还是垄断的、集权的、团组的,都栩栩如生地展露了真实世界中“大文化”的丰富内容。显然,对此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特别是其文化后果的认识,也尽在其中演示开来。它是虚拟的,却如同真实的世界,高低相错,长短互补,良莠并生。既如此,制约与管理,“度”在其中,扬优去弊自是最为适宜的“管理主张”了。不过,在这些论述之中,作者并未失却自己,网络作为新的生存时空,再真实也只为“虚拟”,在“大文化”的理性批判中,“虚拟”意味着真实被打了折扣,意味着它根本不可能离开真实而存在。由此,作者便在网络构建了另类世界的认识中开始,在“虚拟”的理性批判之中结束,赢得了圆满。
但在对网络的理性批判中,《网络悖论》的作者更多地使用了信奉经验与事实的方式。“大文化”范围中的种种对比分析,没有能够逃脱得了“以事实为根据”的历史理性窠臼。真实世界对于“虚拟实在”的关系,在作者笔下,简单得是一种复印另外一种的关系。既如此,真实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虚拟实在”中便同样地存在,也需要同样地去面对。批判“虚拟实在”中无边无际的扩张,便同于批判真实世界中无所约束的扩张一样,作者拿出了约束条件,举出了约束事例,特别是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事例。相比于“网络中人”不尽的扩张激情而言,这样的批判更能展示出理性的力量,一是因为网络扩张激情对于网络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批判用来对比标准的真实可靠——尽管是历史的真实可靠。说到此,作者以“悖论”为书名并为题是多少有些降低了内容本意的,或许直接的“网络批判”更显精当些。
不能不深有遗憾的是,作者对网络作为“虚拟实在”的认定,还是将网络看成了人类生存的另类世界或另类时空。尽管它是虚拟的,却是人类活动其上的载体,是地球之外超越于地球的“网状地球”。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根本的缺陷。我以为,将网络认定为人类生存或生活的工具更有价值与意义。或者说,网络原本就只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工具。作为工具,它只是人类自然身体的一种延长,人类可以使用它,但并不以其为生存或生活的载体;它根本不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虚拟”,而只是一种真实世界运行的手段,流动于上的永远是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不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虚拟实在”。况且,作为工具,它是代替人的身体,或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工具而来的,它也必将会被其他更新的工具代替,它根本无法与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真实地球相提并论。我想,以“工具论”来看待网络,进而用历史的批判理性,同时在理性世界中构建更加完美却可能的“工具”来批判时下网络激情,是不是力量强大许多?是不是更有利于大量的“网络中人”相对冷静一些来对待“网络世界”的大开发?
网络激情的批判
列炬张乐迎卢梭?
人的时代艺术的历史
不再正确
东瀛孤灯
还他一个真面目
道统、学统与政统
西贡的残酷与芳香
流星划过中美谷地
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