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爱你的寂寞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潞潞
期数
2000年11期
“一九○二年深秋”,奥地利作家卡卜斯这样写道,“我在维也纳·新城陆军学校的校园里,坐在古老的栗树下读着一本书。”这是当年出版《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时,收信人(卡卜斯)为此写的“引言”的开头。一九三一年,冯至先生把这十封信译成中文出版。六十年后,这本书重印。我读到的自然是新版的书《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三联书店一九九四年版)。
卡卜斯在校园栗树下读的书,正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集《自庆》。他读得那样专心,丝毫没有察觉学校惟一不是军官的教授、博学而慈祥的牧师荷拉捷克已经走近身旁。牧师从他手里取走书,看看封面,摇摇头。“莱内·玛利亚·里尔克的诗?”牧师深思地问,然后翻了几页,读了几行,望着远方出神。原来十五年前,荷拉捷克曾在另一所陆军学校当牧师,当时里尔克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牧师回忆说里尔克是一个平静、严肃、天资很高的少年,喜欢寂寞,忍受着学校生活的压抑。卡卜斯听了牧师的话,当即决定把自己的诗作寄给里尔克。从此,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卡卜斯和诗人里尔克开始了通信。
据说,里尔克的艺术观念受到象征主义大师梅特林克和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影响,因而对内心生活和诗歌写作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依我看,从小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也相当重要。里尔克九岁时父母离异,作为独生子他跟随母亲生活。实际上,多数时间只有一个女佣人照管他。十一岁时他又进了寄宿制的军校,后来他在给女友的一封信中说,那时候他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哭泣。寂寞的生活给人的心理、精神、肉体的影响肯定是难以估量的,也许正是其中某些因素促成里尔克成为诗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过类似的话,孩子的住处,一棵树,一些花,一间黑暗的卧室,常常产生富有天才的孩子。
卡卜斯给里尔克寄去第一封信后,等了几个星期,回信来了,上面盖着巴黎的邮戳。卡卜斯称里尔克的字体是“清晰美丽而固定的”。卡卜斯在给里尔克的信里,谈到诗、诗人、读书、生活、爱等等,而其中一再贯穿着的一个主题就是:寂寞。卡卜斯处于青春期,梦想成为诗人,却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难以自拔(或许每一个青年都是感觉压抑的)。他寄给里尔克一首十四行诗,里面写道:“我生命里有一缕阴深的苦恼/颤动,他不叹息,也不抱怨/我梦里雪一般的花片/是我寂静的长日的祭祷……”(冯至译)
卡卜斯给里尔克写信算是找对了人。对“寂寞”深有心得的里尔克,看到卡卜斯的信,微微一笑,但他并没有急于回信。当然有事务性的工作和一些小病的干扰,后来里尔克回信时请卡卜斯不要见怪,“因为我给你写信是在良好平静的时刻”。里尔克感谢卡卜斯的信和十四行诗,接着说:“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地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里尔克谈论“寂寞”,如同谈论一件轻柔、贵重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充满了珍视。“寂寞”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坏事情,如果能深入其中,更多一些耐心,你的生活可能就会起某种变化,你会突然发现“寂寞”和你精神上的契合。卡卜斯抱怨身边的许多都与他疏远了,里尔克说:“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信中还说:“亲爱的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这是一个真正受惠于“寂寞”的人才能说出来的。
也是一个奥地利人,一个和里尔克同时代的作家——茨威格,二十年代在巴黎生活期间和里尔克有过交往,里尔克给他留下了极不寻常的印象。茨威格对“寂寞”似乎有一种偏爱,或者说对那些寂寞的人特别欣赏甚至引为骄傲。在回首往事时,茨威格写道:“那些诗人们,他们不贪图任何外表的生活,他们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不羡慕荣誉、头衔、实利,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搜索枯肠,把一节一节的诗句完美地连接起来”;“他们所形成的社会圈子,在我们日常的尘嚣生活中简直像是一个僧侣团”;“在那些诗人们中间,也许再没有一个人会比里尔克生活得更隐秘、更不显眼了”(《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里尔克的“寂寞”不仅是一种外在氛围,恐怕更多地意味着内心的修炼。他在给卡卜斯的信里告诫说:“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里尔克的这些话来自自己的人生经验,“寂寞”已经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或许只有在寂寞中才能不丢失自己,才能获得成熟所必须的时间和养分。里尔克在寂寞中有一种真正的快乐,他品尝到了它的甜美,他享受着它,他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居然有人不需要寂寞。寂寞对于里尔克,不单是一种精神品质,也是生理上的需要。茨威格回忆:“再也没有比喧哗嘈杂和感情上的激动更使他心烦意乱。他曾对我说:‘那些把自己的感受像呕血一样倾吐出来的人,使我精神非常疲劳。’”茨威格还说,无论里尔克走到哪里或在哪里驻足,他身边就会产生某种安谧的气氛。茨威格把里尔克这种特殊的魅力称之为“纯洁的生活艺术”。
如果仅仅如此,“寂寞”不过是一种装饰和光环,未免矫情。作为诗人的里尔克,深知“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致卡卜斯的信)。这甚至可以看做是艺术创作的原则。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应该通过知觉的热诚和熟练——这有时候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去和需要他的对象相匹敌”(《美学与哲学》,[法]杜夫海纳),就是说艺术家必须尽早地投入一个“前创作”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洞察、思考、酝酿、更正、丰富……逐渐与自己的审美对象融合在一起,“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里尔克致卡卜斯的信),从而使作品从身体的深处涌流出来。寂寞中充满了神秘、神奇,聚集了深厚的力量,蕴藏着精美的宝藏,它带来的创造的欢乐、幸福,远远超过为“寂寞”所付出的代价。假如一位诗人或艺术家感觉到了“寂寞”,他也许应该庆幸,他一定要屏息静气等待着,真正的创作无一不是诞生在一个静穆的时刻。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就坚定地认为“诗歌源于在内心平静时追忆起来的情感”。因此,几乎所有聪明的、成熟的艺术家始终都在为这个时刻做着准备。喧嚣不仅对艺术家是有害的,而且对生活也是有害的。爱尔兰诗人叶芝认为,生活中最有活力的正是人应当保持沉默的东西,甚至激情的表达都不应该过分,因为它减弱了沉默的力量。诗人瓦雷里曾用他优美的诗句揭示这艺术的奥秘:“每一颗沉默的原子/就是一颗熟果的运气!”
在里尔克眼里,“寂寞”既是一种生活,更重要的还是工作,是为了侍奉艺术这个“神”。他在给卡卜斯的信里说:“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资料来建造我们的神。我们甚至以渺小、没有光彩的事物开始(只要是由于爱),我们以工作,继之以休息,以一种沉默,或是以一种微小的寂寞的欢悦,以我们没有朋友、没有同伴单独所做的一切来建造他。”这渺小的、孤独的、默默工作的本质,里尔克讲得很清楚,就是爱、是牺牲,这也是艺术家的本质。往往,在寂寞中才能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它是对你委身于某个理想的考验;是艺术家质朴谦恭、专心致志的美德;也是对苦难和人类责任的一种承担。
“你要爱你的寂寞”,听起来,像是一种恳求。尤其是今天,仿佛有着隔世之感。这是一个闪电般的时代,人人都在追逐着速度,生活的日新月异就是进步的标志;现代艺术家似乎有一种狂热,比赛谁更“先锋”、“新潮”,这些眼花缭乱的东西倒更像“行为艺术”;千锤百炼的艺术品过时了,更多的是急就章,充满了伧俗、粗疏;无人再去理会经典,因为所有的都不过是“实验”;一切都和“寂寞”格格不入——“寂寞”和“寂寞的人”显得背时,卑微以至被羞辱;写到这儿,不由得想起茨威格当年回忆里尔克时说的话——“我的心中不禁产生这样一个令人悲哀的问题:在我们今天这个动荡不堪和普遍惊慌失措的时代,难道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当时那样一些专心致志于抒情诗创作的单纯诗人吗?”
里尔克在给卡卜斯的信中说:“凡是将来有一天许多人或能实现的事,现在寂寞的人已经可以起始准备了。”我相信,这话不是对一个人说的,也是对你们——那些边缘的、安详的、沉静的、孤单的、洁身自好同时又深感艰难的人们的召唤。是这样吗?
爱你的寂寞
阿伦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译的可能问题
爱情、婚姻及其它
带插图的《巴尔扎克谐趣故事集》
也谈民主集中制
代表的“技术”
定期公布畅销书目
肖伯纳和《费边论丛》
四十余年后,重续师生情
从《乡土中国》看费孝通的学术生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