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异质文化的解读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慕毅飞
期数2000年12期
  民族文化对人的熏陶方式,是渗透的、积淀的、濡染的,因而是多元的、渐进的、甚至是先验的。对异质文化的解读,需要逾越的障碍,更多的来自自身的文化定势。但从积极的方面看,既成的文化定势,可以成为这种解读的参照系。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解读工具,这种解读过程将变得异常新颖、深刻。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六年版)就是以法兰西人的文化视角,运用符号学,对日本文化进行的独特解读。他避开了政治、经济、历史这些沉重的话题,仅仅在伦理、心理、习俗等文化范畴,进行海滩拾贝式的文化阐释。符号学的认知形式,使一双筷子、一只盒子、一盘菜汤、一首俳句和一场木偶戏,都赋予了隐喻性的内涵;而这种象征内涵又是负载在散文式的叙述语言中,形成了睿智、澄明而又轻逸的阅读氛围;插配的图片和解说,也洋溢着诗的隽永和含蓄。
  巴特摆脱了西方人常有的那种傲慢,在东方人习见不鲜的生活符号中读出了几分温情。“筷子的姿态由于它自身的那种质料——木头和漆——而变得更为轻柔,这里面有着一种母性的气质,这种准确、细致、十分小心的动作正是用来抱孩子的那种细心劲儿”,因而,不能用“夹取”这样显得有些生硬的词语。在欣赏俳句这一颇具东方美学特色的诗歌形式时,巴特更是慧眼独具地品出了个中三昧:“一切俳句的那个共同体就是一张缀满珍珠的网,在这张网上,每一颗珍珠都反射出所有其他珍珠的光芒,如此以至无限,那里并不存在着一个可以抓得住的中心……正是有如字典一般;在字典中,一个词只能由其他词来下定义。”言语之中,洋溢着对异质文化有所发现时的自豪和欣悦。
  可见,不带偏见而拥有好的工具,并不影响有着文化定势的人,对异质文化进行成功的解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