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面对董桥
作者
周泽雄
期数
2001年01期
对香港名家董桥先生,我一直有种矛盾的感受。我曾经喜欢他,现在依然如此;曾经反感他,现在仍然如此。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过去没有想过。今天思考了一下,发现问题有点严重。
喜欢董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他学养丰厚,文笔花俏,语意顾盼,情感充盈,对中国文化熟稔到有能耐从《本草纲目》中读出心旌摇荡的内容,对英伦风情又有着亲切真挚的体验,可以用与谈论曹雪芹差不多的口吻谈论查尔斯·兰姆。作为读书郎的董桥,也有着常人无缘幸致的经历和更难企及的长处。如果说“一连好几个冬夜在伦敦寓所读马克斯·韦伯的书”尚算不得书林艳遇,在伦敦图书馆读卡尔·马克思时居然能品出“一丝微醉的感觉”,便非常人能及了,至于发奋读维特根斯坦时竟至于“满心温馨,几乎想哭”,则更让人惊奇叹服。那几乎是源出钱钟书一流的文脉了。在文字上,董桥属于一种极为罕见的类型,他不想让笔下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在纸上白白地走一遭。他的语言凌厉佻荡,风趣典雅,显示出旺盛的好胜心和征服欲,语言对于他除了表情达意的工具功能外,看来还兼具让别的作家知所羞惭、住口封笔的用意。这类作家的标志性特征是,他们绝不会把一个笑话、一个妙喻时隔二十年之后再说一遍,让他们安分守己地用一次成语,真比杀了他们还难受。——说起来我恰好对这种型号的作家一直充满好感,也特别愿意在他们逞才的地方多加逗留,一次也不想错失分享作者智力的机会,所以较之那些马虎的读者,我也许更有理由喜欢董桥。
照国内个别作家的标准,董桥是算不上大作家的,因为他不写小说,尤其不写长篇小说。当然,这个孩子气的标准如果成立,连莎士比亚都得靠边站,更别说韩愈、柳宗元、契诃夫、鲁迅之辈了。好在我们没必要太当真,因为该标准的制定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国内几位偶尔写写长篇小说的爷们,这便正好提醒我把王小波的话再引用一下:“假如你遇到一种可疑的说法,这种说法对自己又过于有利,这种说法准不对。”再说,正如我们喜欢的女人未必都能沉鱼落雁,我们喜欢的作家,也可以与伟大无关。对伟大的作家,我们当然得摆出一脸崇敬来,可不能像对小姑娘那样,只满足于说一声“你真可爱”,再亦庄亦狎地摸摸她的辫子,刮刮她的脸蛋。——董桥正好属于可爱的作家。
然而说来荒唐,我一度对董桥的反感,正与他过分可爱的语言有关。董桥的文字是炫技和好斗的,读他的文章我们会格外觉得“闲处光阴易过”,会不断地想“这家伙风雅得没治了”。他笔下充满李义山所谓“见梅齿软”、“腹大师尼似有孕”之类奇思异想,但说到振聋发聩的思想,启人心智的见识,却较少见到。他的语言岂止是有味道,简直是太有味道了,以致我们的阅读快感全集中在唇吻之间,无法上冲脑门,下抵心灵。他的心态雅致而轻松,趣味唯美而休闲。借用他的一款书名,他的‘文字是肉做的”,冰肌玉肤,吹弹得破,三围波俏,性感十足;但作为副产品,我不得不说,他的文章多少也肉麻了一些。董桥天赋之高无可争议。但他似乎仅满足于将自己伟大的天赋用于渺小的目的,他的心力过于集中在使文字显得聪明伶俐上,结果一次也没有让我感到其中有什么铮铮骨节,汤汤热血,我感到的只是风情万种的文字在T型舞台上袅袅款款,挺胸摆臀。看看他具有招牌特征的董氏标题罢:《林青霞表示……》、《猪小姐与巧克力蛋糕》、《浅尝那杯女儿红》、《心口上那颗朱砂痣》、《性感的品味》、《美女答曰:哪里哪里》、《你有没有长的内衣?》、《临去秋波那一转》、《在中国情怀下亲一亲脸》、《不穿奶罩的诗人》、《鸨母高呼:见客啦!》、《多带一条裤子备用》等等。应该承认这些标题都起得精致好玩,都带有些‘有贼心没贼胆”的“性骚扰”,都能逗人加速阅读。这些标题会让人自然想到所谓“小女人文学”,虽然我们立刻又发现,那些大陆的“小女人”(“小男人”也一样)可没能耐把标题制作得如此精美,把“性骚扰”控制得如此婉而多讽。它们像一道道广式早茶上的点心,摆在香港的报纸专栏上,每天诱引人们品尝一块。人们阅读时会一边莞尔,一边不住地佩服作家的才情才思才力才华。当然,正如诱人发笑的熊猫并非也能诱人沉思,向世人提供美感文字的董桥,也不一定非得同时提供形而上的思考。套用董桥先生的另一款标题,我也许可以斗胆指出,他的文章同样有一种‘肤浅的文字优越感”。
以上是我对董桥文章的一点非议,看官大概早已看出,即使我的指责完全成立,也不足以构成对董桥的贬低,反感云云,更不知从何说起。是的,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理,所以接下来我便应思考另一个问题:究竟是潜意识里哪种心态作祟,使我产生了这份苛刻?
我暂时找到的答案,与董桥先生是香港人有关。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内地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发生的一切,在他们只是一系列传闻,一个借此表达同情、困惑、理解或迷惘的题材,他也不妨对此视而不见,就像我们一般也会对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事业视而不见一样。他一面和我们分享着方块字、唐诗宋词,一面却完全摆脱了内地文人身心两方面遭受的巨大创伤。结果是,在我们与董桥之间,仿佛横亘着一种时间差,我们与他无法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谈论‘这一代的事”。由于各自生命形态上的经历太过悬隔,导致彼此文学上的轻重观也发生了差异、偏转和倒置。我对董桥先生的理解,不管我如何试图加以纠正,事实上仍不能不受到我自身轻重观的左右。无论喜欢还是反感,出发点上都已先存了误会。比如对我们来说,面临总体上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社会政治环境,晚明小品文风格的作品便总觉得不合时宜、隔靴搔痒,有“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嫌。我们下意识地追求一种充满使命感的文学、有腔有调又吼又叫的文学,这使我们即便发不出黄钟大吕的伟大声响,也会不惜仿效瓦釜雷鸣,先弄出一拨声浪再说。反观董桥一类作家,窗外风光迷人,春色正好,触眼均是美女香车,争先恐后往笔尖上凑泊的,当然只能是查尔斯·兰姆那一路散淡机智文字了,“很有深味”地‘与闲章、印石、古瓷、书画结缘”。他置身的环境富庶温和,自然会使任何形式的呐喊显得不合时宜,同样的汉字,在我们这里是制作匕首、投枪的青铜,在董桥眼里则是可供打磨、玩味的珠玉。
可以再稍稍说得具体些。近几十年,中国老一辈作家基本上有过一次集体搁笔的过程,这过程是痛苦的,但似乎也是势所必然的。原因在于,虽然他们口头上(甚至内心)愿意接受文学为社会服务的全新理念,愿意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愿意将自己的个人创作纳入意识形态的轨道之中,但在个人习惯上,他们却怎么也做不到。这是由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即使他们诚挚地想改变这个规律,也仍然逃不脱规律的制约和惩罚,结果他们中除极个别作家外,普遍放下了笔。——不必说,董桥对此是陌生的。董桥置身局外,而且是彻底的局外。
经历了“反右”和‘文革”,中国作家对于自己的位置,有一种本能的心知肚明。文学是否属于迷人的事业、和平的事业、美学的事业,可搁置不论,因为他们早已知道,文学首先是一项高危职业。——这一份内地作家独具的文学观,董桥先生同样木知木觉。他不妨在那座迷人的城市里写他“肉做的”文字,中他的“田园的毒”,而我们则宿命地知道,文字是血做的,文学超然不得。
鉴于不同地域的作家生命体验上有着太大的出入,他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分歧,我上面对董桥文字所下的“肉麻”判断,不可能不带有我的地域局限。在我面对董桥的时候,我应该时刻警惕这一局限,我有责任这样设想:我们的文学观与董桥先生比较,是已经受到“污染”的,比如,虽然理性上我也能认识到文学与别种艺术(如绘画、音乐)一样,审美属性应该高居首位,战斗属性则必须退居次要、从属的地位,甚至未必是必需的,但在我视董桥的文字为“肉麻”、‘轻倩”的时候,我事实上无意间仍然抬出了自己的战斗标准,我仍然因董桥文章的纯美色彩而腹诽不已。就像人的生理局限使我们即使知道飞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却仍然长不出一双翅膀。
内地作家的宿命在于,他们一方面因文章的战斗性吃足了苦头,一方面无意识中又将战斗的文艺视为当然乃至必然。谁都知道现代不可能再出现鲁迅,谁都不能像鲁迅那样出言无忌地谈话作文,却仍然愿意视鲁迅为楷模、为追随的目标。而无论董桥还是余光中,对鲁迅先生只有礼节性的尊重,避免引起麻烦的尊重;对钱钟书先生则是十足的折服拜倒。想来原因不外是,他们置身的环境对战斗性文字要求不高,周围没有那么多让人不时联想到鲁迅的社会现象。在个人性向上,他们便自然地趋向了机智、博学的钱钟书而不是激烈、正义的鲁迅。顺便说说,这一向,我们不时听到的对钱钟书先生的一种指责居然是:在‘文革”期间过于韬光养晦,只满足于经营自己的《管锥编》,而没有成为思想烈士。——当然,这拨先生若生活在汉代,大概也会要求司马迁“引刀成一快”,根本不必写什么《史记》。君子嘴脸,正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食人兽。
董桥没有我们的经历,我们则没有他那种唯美的文学感受。他是轻松自在的,他完全不妨把自己从事的文学理解成一把音质超群的瓜内利小提琴。对社会性创伤缺乏体验的董桥,(那本来就不是一位文人必然要体验的东西,不然,难道因为“大难出诗人”的缘故,天下文人都应该在内心渴望社会不公正?)根本没必要在文字里夹杂些我们始终想夹杂进去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行,我们的经历、记忆和置身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无法具备对文学的超然心境。我们以为文学天然是要载道言志的,而董桥他们却认为文学有着固有的轻灵,本不必承受如此之重。在没有亡国之恨的时代,隔江传来的‘后庭花”,原本就是艺术的正音。但内地作家则觉得文学仅仅是文学,是一件说不过去的事情。他们想通过文字证明别的东西:思想家、经济学家、宗教裁判家、人格大法官、社会良心的义务巡警等等。我们的文学总体上仍是一种题材的文学,而董桥们则更注重体裁。换句话说,我们强调的是写什么,他们讲究的是怎么写。
用我们的标准,董桥活脱脱就是一个‘丧志到底”的小文人;用董桥的标准,内地的文人则多气质粗鄙,趣味寡淡。文学对于董桥们依旧是一门传统手艺,对于某些内地文人(现在已扩展到艺人)则恐怕已成为一种“厚黑”的手段。因为参照董桥文章提供的“手艺”标准,我们会发现,国内媒体上的大量喧嚷,确实有在文学底线之下狂欢之感,南郭先生正大行着其道呐。
二○○○年六月十五日
面对董桥
历史的精神 精神的历史
人·诡·谋
走在两条轨道上的博物馆
语言就是语言
刘姥姥欣赏大观园
长城内外是故乡
开拓文艺心理学的宏观研究
母女同在爱荷华
文艺丛刊《新苑》出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