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透析苏南
栏目田野札记
作者新望
期数2001年03期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苏南模式风光不再,江苏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下滑。江苏地方经济史专家储东涛教授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对此,江苏境内的经济学家们似乎有点“集体失语”。为什么失语?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有些事大家心里清楚,不便直说;还有一种情况恐怕是有些道理至今还没有弄明白。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价值观论者”遭遇阻击,苏南的变化使“吴文化论者”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那么,究竟与文化有没有关系?
  这些年来,我先调查研究乡镇企业改革及发展出路,后又旁骛农村城市化尤其苏南的城市化问题,之后,推及苏南历史、文化、观念、体制诸方面的深层问题。每当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之时,深感道格拉斯·C·诺斯所说的“精神制约”、“制度安排”在经济变迁中的重要性。我的思考和看法得到储东涛教授的支持。他认为,区域性经济社会特征中的区域文化视角是最具解释力的要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向离不开区域文化的支撑。华东地区这些年来形成了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与其文化不无关系。温州模式的文化渊源是永嘉文化(也叫浙东文化),苏南模式的文化背景是吴文化。永嘉文化开拓解放,豪迈大气,狂飙突进,而吴文化则传统深厚,精巧纤细,温柔敦厚;永嘉文化重经世致用,吴文化重格物致知;永嘉文化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吴文化则强调均衡、集体、等级。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始终能领先一步,也与其特有的岭南文化大有关系。岭南文化以近海开放、边缘杂交、内引外接为显著特点,尤其自洪、康、梁、孙以来深受欧风美雨之熏染,成为国内近代民主科学思想和经济自由竞争的肇源地之一。这是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都不应忽视的问题。研究中国的区域经济问题(如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等)必须了解区域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否则,再好的发展经济学,再精当的厂商理论也显得苍白无力。虽然说不能从观念来推导出现实,但可以从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来解释现实,通过这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的既定性,变革的困难性,发展的特殊性。经济学、社会学在中层理论和中观问题研究中将有相互融合之势,这或许是制度经济学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沟通历史与未来。任何人不可能轻易地对文化分出高下优劣,但我们可以着眼于市场化、民主化进程,分析区域文化传统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其中起着作用,起着什么作用。
  马克斯·韦伯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论者”。他撰写的《儒教与道教》一书对中国为何不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中国未能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理性的资本主义,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伦理作为鼓舞力量;顾准对东方式专制主义的批判和分析,也是建立在与西方尤其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民主文化传统的比较基础之上的。诺思说:“社会生物学家的一大贡献就是把他们的观点引入人类社会的生存特征中去,但他们肯定舍弃了至少对历史学家来说是重要的并存在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明显的事实,即人类文化所产生的多样的、矛盾的和无效率的情形。”所以在诺思那里,经济学、经济史和意识形态也是统一的。
  在我即将出版的《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经济》一书中,为研究说明苏南之特殊性,我提出了一个“江南小三角”的经济文化区位概念。“江南小三角”在农耕、人口、交通、商贸、乡土工业传统、水利与组织等诸多方面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和外在的独特性。而印证和确立小三角区位概念最有力的证据是吴文化的存在。这两者所涵盖的区域大致重叠。吴文化是小三角的文化底蕴,或者说小三角的地域文化就是吴文化。这一地区属太湖流域,所以也称太湖文化或水文化。如果以最直观的山水地域特征标志来划分和比较区域文化类别的话(如雪域山文化,秦陇高原文化,齐鲁中原的平原文化,巴楚山水文化等),水文化的概念则更准确地反映了小三角地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吴文化是典型而纯粹的水文化,且是一种内陆河湖水文化,与包容量较大、开拓风险意识很强的海洋文化又有所不同。
  小三角、水文化、苏南人、苏南模式以及苏南的现状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逻辑联系。尤其水文化的经济价值观在苏南的经济社会变迁中居于某种支配地位。水文化的经济价值观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取向和特征——勤劳,精巧,柔韧,秩序。
  勤劳。两熟制或三熟制使小三角地区“农事紧张”,民众“四体既勤”,勤劳是优越的气候和水田之利赋予此地民众先天的美德。勤劳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业剩余的增多,正是这种明显的多劳与多得的对应关系,民众有了普遍强烈的追求剩余的冲动。勤劳吃苦是吴地民众基本的价值观。它主宰并衍生了吴文化的方方面面。刻苦、认真、本分、负责,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做事必底于成,这是一种难得的敬业精神。
  精巧。勤劳者必然节俭、节制。与节俭、节制相联着的便是精打细算,精细作业。节省开支,节制享受,细水长流,吴文化中这种功利主义的道德正是早期民族资本家从小农身上继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吴文化中的这一伦理传统也是解释这里小工厂、小企业遍地开花、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盆景、园林、建筑、绘画、刺绣,吴地民众深受江南世风之熏染。在情和理的选择中,他们重理;在义和利的选择中,他们重利,重理重利成为吴文化的又一特征。他们擅长经济事务,但人情观念淡薄,亲兄弟,明算账。无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更合乎游戏规则。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小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正是从这种文化传统中汲取了很高的营养,“数目字管理”使这里的企业在成本财务的管理上基本都能过关,粗放式的内部管理很少见到。这种精巧之上的勤劳正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所最最缺乏的。
  柔韧。小三角历来赋税重、统治严、压迫深,民众柔韧、隐忍、阴柔的性格便在高压而又富庶的天堂里逐步养成。世风熏染,人民文而化之,但始终带有一点忧伤、无奈、败落、轻薄的梁陈遗风。做人、做事追求一种“水性”标准。迎来送往,以柔克刚,工于心计,委曲求全,能协调,会妥协,深得中道智慧。水文化其阴柔的一面是恬静、美观、妙不可言,精灵婉约,惟妙惟肖,惟精惟美,擅长竞智和技巧性强的工作。
  秩序。主要指组织制度的严密性和成熟性,如科层制、等级制之下人民的各安其分,上下有序。民众这种组织化程度来源于水利之需,但过早产生的制度需求和制度发育并未自然过渡到现代民主组织。较强的组织性也正是小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点,并一度成为优势,如有利于有组织地开展运动或发展经济。乡镇企业的最初产生和“创建”的开展即得益于此,也有利于这一地区的治安及社会稳定,尤其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社会条件。
  吴地民众的经济价值观是上述四个方面特征的综合,这些特征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经济、地理基础,无可选择,是有待发掘的一份宝贵遗产。但当我们今天以横向比较的眼光来评价这份遗产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另外一个方面:缺少伟岸、大气、崇高、苍劲、雄浑、正直和力度,缺乏光明磊落,大义凛然,方方正正,坦坦荡荡;在竞争和追求剩余的过程中,间或出现心理负担和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幸福快乐)被忽略;过分的算计导致了规范和理性,但也加大了交易成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普遍降低,真诚的合作相对困难,坠入阴柔的陷阱;好面子,但缺乏一种大格局,走向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盆景工程”泛滥;小的方面精巧,大的制度框架僵硬,大与小、上与下、死与活始终处在矛盾之中;过于强大的组织性和秩序感渗透着封建礼制的官本位、等级制色彩,缺乏平等观念,由集权到分权的改革也就进展缓慢,市场力量、民间力量过分受制于党政力量,而且官本位(权力的无限延伸和惟官价值观,所有人的价值、地位均换算成行政级别)一旦与吴文化中的重利思想结合在一起,“当官意味着发财”也就容易被民众普遍地接受,导致腐败的制度化、世俗化。
  在苏南,以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和经济管理体制(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两个转变”已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下一步,应当推动以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为内容的“第三个转变”,而制度变革尤其应以思想观念变革为先行。惟如此,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也才能为苏南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吴文化的经济价值观在苏南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作用,需要我们仔细考量。笔者认为,从总体上讲,这份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沉重的。
  在上一个世纪的上半叶,由于机动船代替木帆船,长江航道得到迅速开发,海运兴起,河运(尤其是运河)相对衰退,运河的运输地位和苏州的码头集散作用、流动功能随之降低,商人资本外迁,城、市分离,原先繁荣、前沿、创新的商业都会成了单纯的衙门府邸,成了保守、封闭的“闲庭”、“后院”、“孤城”。苏州几百年间长江三角洲的商贸中心地位让位于上海,苏南的地缘位置内陆化;在上一个世纪的下半叶,由于杂交稻和石油农业的出现,带来农作物产量的革命,苏南千余年来的“社稷粮仓”作用不再被倚重。随着农业文明时代结束,“俯仰东南”的畸形财政逐步得以改变,得水田之利的苏州农业经济地位日益下降,人口与旧产业的矛盾促使其经济结构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而周边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发展较快,对苏州的资金、人才都产生了很强的吸纳效应(直至改革开放之后苏州两个新区的兴起才使这一状况得以遏止和改善),苏南地位再次衰落;在本世纪里,苏南的制造业优势还将面临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观念与制度的超越是苏南当前能否走出低谷的决定因素。世纪之交,瞻前顾后,苏南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全面的、严峻的考验。
  二○○○年十月四日完稿于张家港永联村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