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险恶的新生之路》给我的启示
作者胡艺珊
期数2001年03期
  夏天,我正在为我的学生讲《莎士比亚研究》。这是为了应付秋天的自学考试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我早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十几年如一日地向学生们灌输着:哈姆莱特,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从快乐王子到忧郁王子再到复仇王子……不是吗?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向那些年轻的求知的头脑进行着同样的宣教,却很少对此产生过丝毫的怀疑。
  在《读书》杂志二○○○年第五期上,我读到了残雪的《险恶的新生之路——读<哈姆莱特>》。文章写道:“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小撮怪人,他们因为对尘世生活彻底绝望,又不肯放弃生活,于是转而走火入魔,开始了一种十分暧昧,见不得人的事业。哈姆莱特从正常人到‘疯子’的转化过程,就是这个黑暗的事业逐步实现的过程。表面身不由己,被逼被驱赶,实则是自由的选择,血性冲动的发挥。”在残雪的理解里,哈姆莱特是他那个时代的先知。幽灵使哈姆莱特换了一副眼睛。站在不同的境界里,王子看到了他那理想中最美的爱情的阴暗龌龊的一面。因此,这样的爱情也就成了“有毒的爱情”。而被他反复体味的复仇,原是自身灵魂对肉体的复仇。至于生活,那是内心的两个对立面的厮杀,在一步步地厮杀着爱情、亲情、肉体,甚至将自己弄得走投无路的同时,完成了一个灵魂的塑造。因此,王子的故事,是在“重演那个古老的、永恒的矛盾,即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表演生命”。
  为着学生的考试,我可能还要继续照本宣科地讲课。但是,《险恶的新生之路》给我的启示是革命性的,它让我在“人”的意义上重新体味《哈姆莱特》所蕴涵的深层的哲学、美学意味,并重新感受这部经典的悲剧作品所闪烁出的“永生的光芒”。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