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教育·人才·市场
作者
赵晴
期数
2001年03期
读罢《读书》二○○○年第十二期王诺先生的《读哈佛》一文,再联系到当今招聘市场上正红火的人才大战,不禁感慨万分。翻翻各类招聘广告,看看各摊拉前张贴的招聘须知,便不难理解所谓就业形势大好与人才结构性短缺之间的奥妙了。当然不可否认,人才大战的背后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和企业振兴的前景,这才会出现像计算机、电子、工程机械、信息等专业的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但与这种热火场面相对照的是众多的社会科学人才好似社会的弃儿,问津之人稀少。于是引发了社会、学校与学生三方对高学办学方针的一连串思考。社会显然希望学校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或者说是——实用人才;我们的高校则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找不准航向,不仅缺少办学方略,而且更多渗透着浮虚的逐流之气;这样势必影响了培养出来的文科生的质量。有些学生兢兢业业治学,结果被社会嘲讽为身陷象牙塔太深,有些稍有“醒悟”的学生,一脚踩着人文科学之船,一脚踏着社会世俗之船,结果往往都没学好,得不偿失,还有些人一上来就打算混个学历,徒有虚名,同样备遭唾弃。
事实上,高校本不是以培养社会应需人才为宗旨的,它需要与社会保持应有的距离,以保持独立思考的立场。布罗纳对哈佛学生说的话,“听着,你们到这里,不是来发财的。你们到这儿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是一种对高校人文精神的捍卫。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对社会一无用处吗?我想,学生自身是需要检讨的,学校本身也是需要改进的,但是更需要反思的应该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任何一个视实用科学为本的教育,任何一个短视的社会,都最终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都最终会为当时之举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一个本已太注重实用的民族,再把这种势利合法化的结局是可怕的,一个轻视人文精神的民族,再把这种空虚规范化的结局是可悲的。历史已无数次证明了这点。
教育·人才·市场
李觏与因果报应论
《清史编年》求疵
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
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手稿
堕甑录
《卖文生涯》散文集
现代日本的新画像
史学知识的结构与更新
“泛东方”想象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