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时间符号与民族认同
栏目
田野札记
作者
侯灵战
期数
2001年10期
时间作为符号,必须赋予时间以另外的意义,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让抽象时间具体化、神圣化等,特别需与某个突出的事件黏附在一起。例如,一七七七年的七月四日是美国摆脱了英殖民统治,建立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标志,因此,对美国人来说,七月四日成为美国人的一个时间符号。同理,因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使五月四日成为现当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的时间符号。
时间作为符号,只对特定对象才产生意义,如十月一日只有对当代中国才构成一种特定内涵的时间符号。曾经有报纸和电视台开办“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可见,每天每时对不同对象可能具有特别的意义。一些重要的时间符号如此重要,以至于不得不用“节、”“日”等来命名,诸如国庆节、圣诞节、安息日、中秋节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符号,这些时间符号一般产生于每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行程中,凝结着该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该民族认同的主要标识之一。在《读书》二○○一年第五期发表的《符号、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一文中,李达梁先生认为一些空间符号如中国的长城、古都长安、故宫等,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我想补充的是,许多时间符号也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空间符号一起构成身份确认的两个相互弥补、相得益彰的维度,成为该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之一。我试举犹太民族这个特定对象为例,看看时间符号在犹太民族身份确认中处于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行程中基本上是一个“无根”的民族。希伯来人从出埃及到迦南后只有过几百年短暂的定居生活。从公元七十年“第二圣殿”被罗马军队付之一炬起,大部分犹太人彻底失去了自己故土而不得不过着散居生活。耶路撒冷圣殿、锡安山等空间符号从此只能存在犹太人的记忆里,成为犹太人的精神故乡。从公元七十年起到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的千百年期间,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黑非洲、北非、东亚、南亚、西亚、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欧洲各地等,他们远离故土,丧失母语,甚至改变肤色等,在这种严酷的生存夹缝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客体犹太人依然没有完全被主体民族同化,顽强地保持它民族禀性。犹太民族生存至今,其民族宗教——犹太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犹太教对民族身份的确认不是抽象的,许多时间符号(宗教节日)于其起着突出作用。
犹太人拥有许多时间符号,如月朔节(New Moon)、逾越节(Passover)、无酵节(Unleavened Bread)、初熟节(Sacrifice of First-fruits)、五旬节(Pentecost)、吹角节(Trumpets)、赎罪日(Atonement)、住棚节(Tabernacles)、修殿节(Dedication)、普珥节(Purim)、安息日(Sabbath)、禧年(Jubilee)等等。犹太民族的节日很多,其来源和涵义也各不相同,如逾越节和无酵节是回顾整个民族摆脱奴役和获得自由,住棚节是追忆犹太民族在旷野徘徊四十年的帐篷生活等。犹太民族是一个宗教的民族,所有时间符号都与犹太宗教有关,如安息日与上帝造人的神话联系在一起,进而衍生为上帝与犹太选民订约的标志,即使现代以色列国新增的以色列独立日和耶路撒冷节,也曾得到以色列大拉比院的承认而带有宗教色彩。犹太民族时间符号功用很明确的,正如刘洪一先生在《犹太精神》一文所说:“犹太文化中的一系列节期习俗不再是一般的民间习俗,而是一种渗透着犹太民族悠久历史(注:按犹太人的眼光,神学历史也是历史)的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选取了犹太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事件为基质、焕发着强烈民族意识的文化意象,在犹太民族对犹太不断进行的历史化传递中,犹太文化的早期历史得到不断的复现,犹太人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也得到了不断提示和增强。”犹太人这种周期性的时间符号,成为犹太民族身份的标识之一。
犹太民族在历史行程中不但有意识地创造这些时间符号,更为重要的是恪守着这些时间符号所衍生的文化习俗。犹太人对这些符号习俗的遵守有时非常刻板,几近超出我们的想像。如,按犹太律法规定,安息日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工作。《圣经后典》中的《马加比传》记载着犹太人这样一次恪守安息日的史例:
一大批士兵追剿他们来了,赶上他们,在他们对面安营扎寨,准备在安息日这天袭击他们。“现在还为时不晚”,士兵们向犹太人喊话,“出来吧,服从国王的命令,我们会饶你们不死”。
“我们不会出去”,他们回答说,“我们不会服从国王的命令,我们不会亵渎安息日”。
士兵们立刻攻打他们,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反抗,他们甚至石头也不抛,连他们藏身的洞口也不堵。他们说:“我们都将清清白白地死去。让天地作证,你们平白无故地杀戮我们。”就这样,敌人在安息日袭击他们,将他们连男带女以及儿童和家畜统统烧死,有几千人殉难。
犹太人恪守时间符号习俗即使在现代以色列也依然保持,史称“赎罪日战争”可谓上述史例的一个现代翻版。在犹太日历中,赎罪日是一年中最庄严、神圣的日子。这天,以色列人几乎停顿一切活动,没有报纸、电视或广播;没有公共交通;学校、商店、饭馆、工厂等都停止运作或经营;军队也松懈下来,让尽可能多的士兵回家休假;虔诚犹太人甚至在这天不吃不喝,在教堂祈祷,以赎回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罪。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即赎罪日),埃及和叙利亚同时拉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给以色列人一个措手不及。以色列耗资二亿三千八百万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筑建的巴列夫防线彻底崩溃,戈兰高地也被叙利亚重创。“以色列不仅失去了最初决定性的二十四小时,而是整整四天的全部平衡。”“赎罪日战争”使中东阿以力量对比和局势转变起着关键性作用。埃及和叙利亚选择赎罪日发动进攻,可谓击中犹太人的软肋。
犹太人严谨遵守几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时间符号习俗并不都是弊病,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反犹思潮在历史上此起彼伏,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只有依凭犹太宗教建构自己的民族身份,时间符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与犹太文化一样,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时间符号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等,这些时间符号虽不像犹太民族的时间符号那样具有深厚宗教内涵,但产生于中华民族民间习俗、农耕节令、祭祀、社群娱乐等的时间符号,糅合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等,特别经过千百年来文学、艺术等浸润,同样构成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就拿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间符号——春节来说,它包括了守岁、春联、拜年、倒贴福字、吃年糕、吃饺子、放爆竹、压岁钱、团圆饭、祭灶、祭祖、接财神、贴窗花等习俗,大一统、乡土情结、敬老爱幼、祖先崇拜等民族心理于此都得到充分体现。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不仅撞开了闭关锁国的国门,也击碎了泱泱大国的民族自信,再加上“文革”以来庸俗唯物主义的糟蹋,许多民族时间符号的文化内涵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反而沦为愚昧、落后、迷信的代名词。人们不仅在“进步”、“革命”的名义下摧毁了许多空间符号如民族建筑,而且以“走向世界”的借口抹灭了许多民族时间符号。除了春节联欢晚会给传统的春节这个时间符号增添了时代内涵外,许多传统时间符号因没有注入时代气息业已被人们渐次遗忘。在我们能够享受休假的时间符号中,相当部分却是那些冠以“国际性”的节日,传统的时间符号如元宵、清明、端午等被冷落在一边,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充满商机的时间符号中,我看到“五一”等时间符号为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巨额流量,给商家带来了营业额,而传统时间符号却不能为商家提供(或更大)契机。一些媒体批评现代年轻人只知道西方时间符号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可曾想过谁为这一代人提供富有民族特色的时间符号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假日期限也许会越来越长,我期望那时,传统时间符号能够融进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不能让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除了用汉字证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外,别无所持。
时间符号与民族认同
许世英也做过好事
说《爸爸爸》
莎剧的通俗化
拯救开放的精神
关心“形而下”
《书林》创刊
永恒的沉默
人类“做的是同一个梦”
再次燃起的宪法寻根热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