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肥瘠荣悴”
作者
王子今
期数
2001年10期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史,人们公认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而对于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来说,二十世纪发生的历史演进,其实并不稍次于政治生活的剧变。
二十世纪前期,是众所周知的乱世,但是以历史节奏分析的眼光看,确实实现了李大钊等人热情呼唤的“少年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创获丰盛的时代。当时不仅政治、军事领域的雄才之士多是青年,在文化、艺术等领域,同样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说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少年”气象,学术创造也是同样。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群峦之中,杨树达先生是一座奇峰。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杨树达先生完成《说苑新序疏证》、《老子古义》、《盐铁论校注》、《汉书补注补正》、《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词诠》、《中国语法纲要》、《高等国文法》、《马氏文通刊误》、《积微居文录》、《中国修辞学》、《汉代婚丧礼俗考》、《论语古义》、《古书句读释例》、《古声韵讨论集》、《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等多部专著。杨树达先生四十年代面世的论著,又有《春秋大义述》、《论语疏证》、《文字形义学》、《甲骨文蠡测撷要》、《文法学小史》、《训诂学小史》等。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学术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变化。而杨树达先生仍然“勤于述作,既速且精,诚令人钦仰赞叹”(周祖谟《致杨树达》)。胡厚宣也曾致书赞叹道:“深觉解放以来,关于甲金小学,惟先生著作最丰,发明最多,其贡献之大,盖突破以往所有之学者。倾仰之至!”中国科学院一九五二年出版了他的《积微居金文说》,一九五三年又出版了他的《淮南子证闻》。他的《积微居甲文说》附《卜辞琐记》和《耐林庼甲文说》附《卜辞求义》于一九五四年问世,以《汉书补注补正》为基础完成的《汉书窥管》一九五五年出版。一九五七年,《盐铁论要释》亦由科学出版社推出。
对于杨树达先生的治学成就,学界有相当高的评价。章太炎先生致书曾经夸赞道:“兄于治学可谓专精。”郭沫若先生亦曾致书言:“我兄于文字学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量,至佩至佩!”董作宾先生致书亦有“深佩卓见”语,谓“公在课程忙迫中犹能作专精研究,贡献古文字学者极大,敬佩之至”。陈寅恪先生致书亦称:“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此为学术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幸为神州文化自爱,不胜仰企之至!”于省吾先生致书对于杨著《积微居甲文说》也有“义证精确,发挥透彻,并世研契诸公无与抗衡。欣佩之情,匪言可喻”的评价。胡厚宣先生也曾经在《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中发表赞语:“(杨树达先生)写文章最多,不失为五十年来甲骨学研究中最努力的一人。”
陈寅恪先生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中,又重复了“当世学者称先生为今日赤县神州训诂学第一人”的赞美之词,并且说:“先生平日熟读三代两汉之书,融会贯通,打成一片。故其解释古代佶屈聱牙晦涩艰深之词句,无不文从字顺,犁然有当于人心。”接着,陈寅恪先生又发表了如下一番感叹:
百年以来,洞庭衡岳之区,其才智之士多以功名著闻于世。先生少日即已肄业于时务学堂,后复游学外国,其同时辈流,颇有遭际世变,以功名显者,独先生讲学于南北诸学校,寂寞勤苦,逾三十年,不少间辍。持短笔,照孤灯,先后著书高数尺,传诵于海内外学术之林,始终未尝一藉时会毫末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与彼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肥瘠荣悴,固不相同,而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呜呼!自剖判以来,生民之祸乱,至今日而极矣。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清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其时纵有入梦之青山,宁复容先生高隐耶?然则白发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亦儒宗所应具,斯诚可喜之兆也。又何叹哉?又何叹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陈寅恪先生所说“青山”“入梦”,“白发”“浮名”,指一九四二年教育部公布杨树达、陈寅恪等先生为部聘教授,杨树达先生淡然处之,有“只有青山来好梦,可怜白发换浮名”诗句事。陈说揭示“功名”与“文化”之“肥瘠荣悴,固不相同,而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读来富有文化的深味。
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所撰纪念碑文,有强调学术自立的名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五十年代初,他在答复中国科学院请他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意见时又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陈寅恪先生为杨著所作序文“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的称誉,亦体现了对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肯定和坚持。有论者分析说,“这与其说是为杨树达作序,到(倒)不如说是陈寅恪因感而发,表达了他对为人治学以及文化与时势的遭际的心声,铮铮有凛然之气”(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版,第83页)。
一九五一年,中国科学院准备出版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先生仍拟将陈寅恪先生的序言置于卷首,陈寅恪先生也欣然表示同意。然而一九五二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局致信杨树达先生称:陈寅恪序文的“立场观点有问题”(《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345页)。同年十一月,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金文说》出版,陈寅恪先生的序文果然被删去。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六日,陈寅恪先生致杨树达先生的信中说到此事:“手示敬悉。大著尚未收到。贱名不得附尊作以传,诚为不幸。然拙序语意迂腐,将来恐有累大者,今删去之,亦未始非不幸也。”(《积微居友朋书札》,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96页)陈寅恪先生序文的“立场观点”“问题”,看来与文辞间对“以功名著闻于世”以及“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的情感倾向有关,尤其又特别针对所谓“洞庭衡岳之区”,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金文说》和陈寅恪先生的序文出版时的遭遇,在他们风云变幻的学术生涯中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是却能够反映其学术立场和学术品质。两位学者的性格虽有差异,但是就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言,则意志共同。因而所谓“铮铮有凛然之气”也罢,所谓“立场观点有问题”也罢,正反两种评价,其实是既可以针对陈寅恪先生,也可以针对杨树达先生的,尽管两位先生言行之风格的缓急刚柔确实有所不同。
一生淡于“功名”,“持短笔,照孤灯”,“寂寞勤苦”,“不少间辍”的杨树达先生在《积微翁回忆录·自序》中曾经这样写道:“余性不喜谈政治。中年涉世,见纯洁士人一涉宦途,便腐坏堕落,不可挽救;遂畏政治如蛇蝎。由今日观之,人在社会,决不能与政治绝缘。余往时所见,实为错误。至仕途腐烂,亦国民党及军阀之政权时如此,非所语于今日人民政府之时代也。昔年在京,往复论学之人有喜谈政治者,而政治上犯大错误之人如陈独秀者,与余虽未谋一面,然以讨论文字学之故,亦曾有书札往还。此等皆属学问上之因缘,与政治绝无关涉也。虑或误解,聊复言之。”(《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1—2页)虽然检讨了往时之见的“错误”,但是因“虑或误解”所作的解释,仍然使人感到内心与所谓“中年涉世,见纯洁士人一涉宦途,便腐坏堕落,不可挽救;遂畏政治如蛇蝎”有所不同的另一种“畏政治如蛇蝎”的满腹疑惧。
当然,所谓“人在社会,绝不能与政治绝缘”,确实是人生的现实。学者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绝不意味着逃避社会矛盾,放弃社会责任。以杨树达先生而言,抗战时期“何当被甲持戈去,杀贼归来一卷娱”(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诗),“却喜健儿能杀贼,故探圣典主攘戎”(《六十述怀》诗)等诗句,都深抒“杀贼”壮志,饱含救亡激情。他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间开《春秋》课,所著《春秋大义述》一书,一九四三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意欲令诸生严夷夏之防,切复仇之志,明义利之辨,知治己之方”(《春秋大义述·自序》)。可知抗敌救国之热忱。其说其事,可以看作“故探圣典记攘戎”诗句的注脚。一九四六年,闻一多先生被暗杀,消息传来,杨树达先生激愤至极,他在日记中写道:“报载闻一多见刺死,今日真乱世也!书生论政,竟不能容,言论自由之谓何哉?”字句间有切齿之声,至今读来令人感动。
品味陈寅恪先生撰《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以为最值得深思的,是杨树达先生“始终未尝一藉时会毫末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而“与彼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肥瘠荣悴,固不相同”的话题。对于“立功”与“立言”的比较,对于“功名”与“文化”的比较,陈寅恪先生说,“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
自然,简单轻易地评价政治之功业和学术之著说的“难”与“易”,“得”与“失”,可能是不适宜的。对这一问题,可能需要认真具体的分析。然而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肥瘠荣悴,固不相同”的对比,却是确定的事实。现在我们看到的有关世象,与中国政治总体尚未迈入现代化有关,似未可简单归为某一团体、某一单位、某一个人的偏见或过失。而陈寅恪先生所谓立言“不朽”之域,所谓“后世”自能辨之,实在是极透彻的富有历史主义眼光的深见,值得我们珍重,值得我们深思。唐人李白固早已有“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名句,可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看不清其间的“孰得孰失”,是因为心中存在先天的文化盲点。
陈寅恪先生的序文,不应读作对一人、一书、一事的评论,而应当理解为对一种有久远渊源,又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分析。
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往往政治建设优先于文化建设,政治操作取代了经济操作,政治形态规定着社会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政治的功用被夸大到万能的地步。正是这种政治万能迷信的热风,煽起一代代文化人的政治参与激情。他们奋不顾身地投身宦海的动机,除了博取功名追求利禄之外,还在于确实认为只有从政方能救国、济世、利民这样一种文化误解。在中国传统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期求千百年来一直是士人的最高理想,于是“学而优则仕”确实成为人才的主要导向。中国政治形态因此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育条件方面的优势,政治人才的密集,又为政治结构的完备、政治权略的成熟创造了条件。中国社会智能的流向,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势,同时作用于民族传统心理素质的形成。大多数志行超拔的人们,从一开始,就以政治家的风范自律,以政治家的成就自励。政治理想成为其理想的全部,政治生活也成为其生活的全部。如同在那个政治狂热年代将政治思想“溶化在血液中”的口号所体现的那样,导致了一种精神的畸变。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文化精英都几乎将生命的大部或全部轻掷,使其沉入漫流四野的政治洪波却极少激起浪花,这实在是中国文化的悲剧。近年来,多有学者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薄弱,政治生活吸引了大多数士人,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方向,占据了他们的精神空间,应当也是原因之一。
在中国古来读书人的心理天平上,“立功”与“立言”“孰难孰易,孰得孰失”的判定,从来是高下悬殊的。价值取向的这种历史偏误,往往不仅导致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歧迷,也影响文化的总体方向的倾斜。然而在“生民之祸乱”已至其极的政治动荡的岁月,天下“才智之士”争趋“功名”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从陈寅恪先生的序文中,可以体会到对于扭转这种文化趋势之时代契机的期盼,所谓“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所谓“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清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可见其“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的热切之心。
陈寅恪先生自称“拙序语意迂腐,将来恐有累大者,今删去之,亦未始非不幸也”,也可能并非无可奈何之言,而有较深层的考虑。然而如若果真如此,则读至此句,联想“将来恐有累大者”的担心果然预言了世事,人们心中自然会于遗憾而外,更加上一分痛楚。现在,距陈寅恪先生作序已时近六十年,距“立场观点有问题”的批评也已时近五十年了,在陈寅恪先生所说“将来”的“将来”的今天,我们也希望现在和将来一代一代新的“才智之士”能够从对历史文化进步的大趋势的长远观察出发,品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做出清醒的择定。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天而不欲遂丧斯文”的“可喜之兆”,而最“可喜”的,可能是现在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的“天下后世”之“才智之士”们价值取向的现代倾向。就此,我们在结束这篇小文时更有理由借用陈寅恪先生序文中的话:“又何叹哉?又何叹哉?”
“肥瘠荣悴”
环境经济学
正义的蒙眼布
爱的碎片中的惊鸿一瞥
《现代语言协会会刊(PMLA)》:族裔性与文学
《无个性的男人》与《没有个性的人》
佩皮斯这个人
劳瑞·西格尔,大红灯笼,异国情调及其它
角川其人及其商法
读《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