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当代政治的失败
作者
王晓明
期数
2001年11期
二十八天前,我和全家人一起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AA011航班,从波士顿启程返回上海。哪里想得到,就在昨天,这同一个航班的飞机,或许还是同一批机师和乘务员,连同近百名与我一样的乘客,竟被劫持着撞向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成了震惊世界的大惨案的第一批牺牲品!
须臾之间,难以计数的无辜者丧失生命,曼哈顿中城犹如瓦砾场,不但是纽约,在华盛顿,在匹茨堡,都有被劫持的飞机轰然撞地,据说连副总统切尼都急急避进了白宫的地下室:这无异于对美国政府的公然宣战,也是对美国社会的疯狂报复,是骇人听闻的暴行,是肆无忌惮的破坏。昨天晚上,我读中学的女儿惊得只会说一句话:“太可怕了……”可以想像,从昨天到今天,全世界无数的人都被这同样的心情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同仇敌忾的气氛迅速蔓延,各国的政治领袖或讲话,或致电,慰问“受害者及其家属”,齐声谴责“国际恐怖主义”,英国首相布莱尔更号召全世界的民主国家“fight together(共同战斗)”,向“恶魔(evil)”宣战:这应该也是正常的反应,遭遇这样的惨祸,人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恐怕都是想找出元凶,拧下他的头来!
可是,有一些地方的反应却很不相同,特别是中东,是加沙地区的难民营。那里有许多人像过节一样地高兴,分赠蛋糕,甚至称惨案的制造者是“英雄”。说实话,昨天晚上电视里播放的这些庆贺者脸上的由衷的笑容,远比曼哈顿的瓦砾场更令我震惊。莫非这些人都是恐怖分子?或者他们都被某些残忍的“伊斯兰教义”迷了心窍,丧失了起码的恻隐之心?而就在此刻,在上海,我刚刚知道,也有一些人在街头,甚至在文化机构的办公室里,幸灾乐祸地说:“让美国人吃吃苦头也好……”面对如此巨大的惨祸,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反应?
我不禁想到那些劫持飞机的人,他们肯定是一大群人,有坚强的理智,周密的头脑,还具备各种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恐怕有相当部分还受过高等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信念使得他们不但视他人为草芥,而且自己也视死如归?当他们用暴力制服机师和乘客,驾着飞机在曼哈顿上空往来盘旋、校正方向的时候,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在政治领袖和媒体人物的嘴上,这些人都是“恶魔”,他们不属于“受害者”,没有谁会去揣摩他们的想法,大概也没有人愿意关心他们的家人又如何感觉。人们焦虑的只是如何下手去抓出这些“恶魔”(这当然应该),却还来不及进一步追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在源源不断地制造一大群这样的“恶魔”?又是什么样的生活,使得那些难民营里的阿拉伯人——还有譬如上海的那些居民,如此铁石心肠,完全无视这大批无辜的生命的毁灭?
由于历史遗留的旧账,也由于人类社会本身的某些特性,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阶层、社区乃至个人之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倘若矛盾不断激化,就会酿成暴力冲突和仇恨心理;如果冲突中的强者再无视道义,一味逞强,那弱者就会被逼上心理的绝路,一变而仇恨整个社会,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不惜拼个鱼死网破,“吾与汝偕亡!”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所以会开辟“政治”这一个生活领域,就是要想减少(甚至根绝)这种局面的发生。越是进入现代社会,各地生活的“全球化”程度飞速提高,当代政治所担负的这种控制和减少矛盾恶化的责任,就越显得重大。
可惜的是,当代的政治生活恰恰在这一点上令人失望。或许是由于政治领袖们眼光太狭窄,欠缺历史意识和道义承担的精神,或许还由于别的更为复杂的原因,许多专制政权在国内一味诉诸暴力,动不动就是军警,就是监狱;而在国际政治领域里,则同样充斥着狭隘的利益盘算,以及为这盘算所激发的太多的恃强凌弱。最近三十年来,阿富汗、东非、巴尔干地区,更不用说中东了,恃强凌弱的事情,我们见得还少吗?暴政是冷酷和残暴心理的温床,你在不把人当人的环境中生活得久了,自然就会感觉不到尸体的沉重;当强者在冲突中步步得手的时候,弱者的绝望的报复心理,也就在地下一同滋长。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法国电影,叙说一个想伸张正义的女记者,屡受政府特工的暴力拦阻,最后一败涂地,愤恨地对朋友说:“我现在懂得了那些恐怖分子为什么会扔炸弹!”一旦这心理的毒火猛烈喷发出来,也就宣告了当代政治生活的重大失败。什么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真正的来源?不是本·拉登,也不是塔利班或萨达姆,而是那正在全世界蔓延的、视恐怖行动为正义举措的报复的激情,那觉得人世上已无理可讲、惟有诉诸暴力的绝望的狂怒!也绝不仅是国际政治的现状在培育这样的狂怒,世界各地的专制和暴力压迫,同样要为这漠视生命价值的毒火的滋蔓,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最近这十年里,人类社会遭遇的惨祸并不只有这一桩。譬如科索沃地区,那里的居民生活的毁灭程度,明显要比这一次严重。在卢旺达的部族仇杀中死亡的人数,更远远超出了这一次。可是,请比较一下国际社会的反应,包括中国的媒体的反应,再想想我们自己的情感的反应,我想谁都会看出来,这反应的强烈程度,并不和惨祸的规模成正比。在抽象的意义上,谁都会赞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等值的,可为什么一遇到具体的事情,国际社会还是明显地分出了等级呢?为什么纽约的人死了,我们惊心动魄;东非的人死了,我们却不怎么在意,甚至都不大知道呢?你当然可以解释,在今天的世界上,每个地方的重要性本来就不一样,纽约是世界的心脏,基加利却恐怕连小指头都算不上。可我要问的是,这种基于政治和经济权衡的自觉不自觉的等级意识,和由此而来的对于国际国内许多地方的灾难的漠视,是否也正助长了那些强势力量的肆无忌惮,而同时加重了弱者的绝望心理呢?
悲剧已经发生了。倘若国际社会的回答,仅仅是拨更多的钱给中央情报局,调集更多的航空母舰,发射更多的激光制导炸弹,那非但不可能消灭“国际恐怖主义”,恐怕反只会增强它的后劲。我甚至觉得,布莱尔式的激越的叫嚣,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主流思想对“恐怖主义”的认识是多么肤浅。而当从电视里看到,纽约街头的若干被访者悲愤地向记者表示,他只想驾了飞机,把那些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炸回到“石器时代”,我真是觉得,救治这当代政治生活的严重失败,人类社会还要走很长的路。
二○○一年九月十二日上海
当代政治的失败
卢梭政治思想的绵延
信仰只一细炷香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公因数、临时建筑以及兔子
书香
林中路——王炜先生琐忆
钱锺书的两首佚诗
历史神话和现代神话
文化传统与管理模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