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剑桥大学文学系的一场论战
栏目英伦通讯
作者亢泰
期数1981年06期
  剑桥大学一向都号称是各种新思想自由交换意见的场所。说是这么说,正象世界上一切组织一样,剑桥大学也免不了会有新旧两派的对立、保守与激进两派的斗争。
  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延续了好几个月的这一场论战是一位名叫科林·马凯伯的文学讲师引起的。科林·马凯伯博士现年三十一岁,是剑桥大学的少壮派头面人物。他中学毕业之后没有立刻进大学,而先到巴黎去生活了一年。那时正值一九六八年巴黎闹学潮,他受到许多新思想的影响。回英国后在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时名列前茅。接着他就到法国巴黎高级师范学院进修,后因研究詹姆士·乔埃斯而得到博士学位。这次剑桥大学的风波他是中心人物。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
  科林·马凯伯博士在剑桥大学任教,级别是助理讲师,合同五年。剑桥大学的人事制度规定:短期合同的教员期满之后要么就升级得到永久职,不然就得卷铺盖走人。马凯伯所在的文学系一直竭力推荐,要把他升为正式讲师,但是任命委员会的决定却相反。任命委员会七个成员中得有五个赞成,马凯伯才能升级。而投票时只有四个人赞成,两人反对,一人弃权。这样一来马凯伯就等于被剑桥大学解雇了。就是这个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长期来对守旧一派和学校当局的宿怨一下子就全部爆发出来,事情闹到剑桥大学的评议会以及校行政当局。马凯伯讲课精采颇得一般学生的人心,所以学生大感不满。剑桥大学文学系也因此而分裂成非常对立的两派。
  这次的论战影响很大,在英国全国各大学都有反应,也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难道就因为不给一个青年讲师升级就会引起感情如此冲动的论战么?在剑桥的人都知道,马凯伯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罢了,其真正的原因是很深远的,涉及到英国文学的教学方针和学校人事制度的问题。
  英国文学的教学方针也就是对文学的看法、用什么观点去培养青年人的问题。很明显,这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这个问题在英国大学中早已存在,去年三月牛津大学就有过一场大辩论,那是由于学生对教学不满引起的。那次辩论的中心人物是泰瑞·伊哥尔顿,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英国大学文学系中现代文学教得太少,现代文学理论也教得太少,诸如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文学观点只是一带而过。现在剑桥大学的这场风波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凯伯博士在政治上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学上则持结构主义观点,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后期结构主义者。正是他的这种观点遭到系中所谓传统主义者的一批掌权保守派的憎恨,他们竟想用行政办法来击败对方,所以才引起了这场风暴。
  结构主义原先是在语言学和人类学中形成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看待语言不是从语源和语义的角度去观察,而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活的系统或结构。就象一个喜欢弄汽车的人一样,对汽车制造人是谁和汽车能把他载到哪里去不必加以研究,而只要研究汽车本身的机件各部相互的作用,它们怎么会使车动起来的就行了。他把一个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这词的形状,另一部分是这词的形状或声音在你脑子里所引起的形象,也就是这词的意义。在不同人的脑子里由于这个词的声音和形状所引起的形象也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根据这个理论推下去的话,也就是说一组词或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人的脑子里、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一部作品并非象一般文学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包含一种所谓绝对固定的道德意义,而是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意义。结论是要研究作品本身,尤其是作品的语言、结构等。
  当然,有些结构主义者走入极端,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对亚马逊河区的印第安人从内部通过语言加以研究之后,得出许多极端的结论。例如他认为各种社会的神话都类似,他把这些神话加以分析列成代数公式,据他说这些公式可应用在世界任何地方。马凯伯虽然认为应该注意作品或事物本身的结构,但还没有完全把作品看成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有机体”,因此他自称是后期结构主义者。
  现在的许多英国学者认为,结构主义基本的看法是说社会和人类头脑由许多特定的结构组成,有神话、信仰、语言和“符号”等等,而这些结构都是有意义的。因此,一张菜单、一幅照片或一部电影、一种流行款式、一部文学著作不仅是一种物体,而是总的思想意识体系中的一些“符号”。而结构主义则是试图去分析这些符号,解剖这些符号,看看它们相互间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这个方法来剖析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人类头脑和社会本身,并找出它们基本的结构。再进一步说,结构主义认为人类头脑的本身又是由存在的社会符号所组成的。人们认为,这种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似乎很接近。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现代的结构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所谓生产方式不就是一种有决定意义的一般的结构么?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观察社会的方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有消息说,伦敦威斯敏斯特中学的毕业生报考牛津、剑桥两大学,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毫无所知而不予录取。可见马克思主义在英国学术界中影响颇大,这也是引起一些老八板儿恐慌的原因,他们就暗中组织力量竭力打击一些新派人物,而马凯伯就是首当其冲先挨了一棍子。支持马凯伯的两位教授雷蒙德·威廉斯和法兰克·柯莫德也被赶出任命委员会。一月份,出名的保守派报纸《每日电讯》对马凯伯的被解职拍手称快,乐不可支。它在一篇文章中说:这批结构主义者以及他们的同伙人数不多,能量不小。多年来在文学系中兴风作浪,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使尽政治手腕,诸如故意把重要事情放在会议最后,乘人不备加以通过等等,因而获得了许多权力。现在把他们赶出剑桥大学各个领导层,大快人心……
  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学生的呼声越来越大,事情闹到校一级。支持马凯伯的人说:“这简直象麦卡锡时代了,观点不同就清除,沾了边的就全滚蛋,这还象什么话?!剑桥大学交换新思想的自由还有没有了?”学校当局看到事关原则而且发展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于是就取消了学校事务保密的规定而决定把这件事交给大家公开讨论。二月份剑桥评议大楼召开大会,有六百多名教员和学生代表参加大辩论。在会场外通过扬声器注意地聆听会场内辩论的人数就更多了。这些事震动了其他大学。牛津大学文学教授理查·艾尔曼博士也写信到剑桥支持马凯伯,此外牛津还有由三百多人签名的请愿书也递给了剑桥大学校方,要求对关于马凯伯问题的决定是怎么作出的加以调查。甚至美国耶鲁大学以及法国的大学也都写信来要求重新考虑对马凯伯的决定。
  这件事的结果是双方妥协,马凯伯再留任一年,而且给以正式讲师的薪金。剑桥大学经过这场辩论总算在英国社会保住了“学术问题自由讨论”的名声。至于结构主义在文学系中的地位呢?威廉斯教授认为他本人绝不会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但是他说:“你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仔细想想他们的提法,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谁敢断言说他们究竟是对还是错呢?有一点你不得不承认,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一九八一年三月于伦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