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破除自由贸易的迷思
作者孔庆江
期数2002年10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意味着从此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会风平浪静,更谈不上可随意享用自由贸易的大餐。自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入世后的半年里,中美之间产生了多起现实的和潜在的贸易争端。举其大者,二○○二年一月五日中国农业部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于二○○二年三月二十日生效),规定境外公司须先行申请领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才能向中国输入转基因生物产品,美国称中国的此项规则缺乏科学依据,旨在限制美国大豆的输入,对此美国表示不满。二月二十二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访华时对此事再次表示关注;二○○二年三月,美国总统布什签发总统令,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的钢材、长板等进口的主要钢铁品种,实施为期三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30%不等的关税,影响到中国三亿五千万美元的钢材出口。中国称这项贸易措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循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寻求争端解决:先要求与美国进行磋商,在磋商未果的情形下,现已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专家小组审理此争端;同时宣布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作出裁决后,中国将对价值为九千四百万美元的美部分产品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包括大豆油在内),对这些产品加征24%的附加关税,大打心理战;四月三十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USTR)经过在其二○○二年三○一条款报告中再次将中国打入三○六条款的名单下,表明美国认为中国未能按照两国之间的现有协议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而要在新的年度内继续监视(monitor)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五月十三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国会已通过的二○○二年农业法案(Farm Bill),在未来十年内政府用于农业的拨款将达到一千九百亿美元,比现在增加80%。美国的这项补贴措施对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进而对中国农业产生多大影响尚未见评估报告问世,但中国已经对美国表示了极大关注。
  对中国而言,现在的中美贸易形势真是:自由贸易的好滋味尚未品尝,频生的贸易摩擦却迫使她面对化解潜在的争端和处理发生的争端,并消弭贸易摩擦对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影响。
  世贸组织是一个讨论贸易问题和制定贸易规则的场所,但政治因素仍然是困扰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譬如,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经常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政治领袖人物做各种决策,首先关心的问题,或者说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民的好感,为下一轮选举争得选票。强硬的反华派,前参议院赫尔姆斯之所以在农业问题上对华强硬,是因为他来自传统的农业州-北卡罗来纳州。这次布什对钢铁征收保护性关税的命令一出,美国舆论立即普遍指出,布什已在为下次总统选举布局,他的醉翁之意,是西弗吉尼亚州钢铁工人的选票。
  因为要赢得选票,重新当选的考虑压倒一切,而给选民以经济利益,又是赢得选票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无论是现在的布什总统的任期内,还是将来谁入主白宫和国会,美国行政当局和国会在制定外贸政策时,都会以国内选民的利益为重,即使导致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也在所不惜。
  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的单向依赖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与后者执行贸易协议中持双重标准有关。还是以美国为例。二○○○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了中国总出口额的约20%,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还不到其总出口的3%,而且中国对美贸易享有300亿美元的顺差。中美经贸关系的单向依赖格局,极大地加强了美国在双边经贸关系中的地位。美国在中国对美国产品的市场准入有所限制或对美国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时大叫“犯规”,而在自己实行保护措施时持“你能拿我怎么办”的态度。
  中美在达成关于中国入世的协议后,美国国会在通过授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时,就以国内法的形式规定美国要对中国执行中美两国政府达成的国际协议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该法,美国商务部设有专门的机构监督中国执行入世承诺。除此之外,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也在每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执行它们与美国达成的包括知识产权协议在内的贸易协议进行监督和评议。另外,在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七年的数年间,美国先后三次以中国没有充分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和执行中美之间知识产权协议为由,启动国内法程序(即特殊三○一条款),现实性地威胁制裁中国。这些措施凸显了美国执行国际贸易协议的认真和苛严。然而,美国在中国入世后所采取的对外国进口钢材征收额外高额关税,对农产品通过立法提高补贴的做法,却根本无意考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感受。
  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极大地增加了在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经贸关系中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最后,但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对既有世贸组织成员所作出的若干承诺,使得它们在这些方面可以罔顾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而径行依照其国内贸易法来处理中国产品输入各该国的若干问题。这些承诺包括既有的世贸组织成员可以在中国入世后的十二年内采取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临时性保障措施,可以在中国入世后的十五年内保留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的反倾销措施,和在世贸组织《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实效后的四年内仍然保留针对中国纺织品输入的配额。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承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之一,是中国政府从入世谈判的大局考虑而作出的,因此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客观上也有便利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使用其往往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国内贸易法来对付中国的产品输入各该国。而这种贸易措施的滥用就极易造成中国的不满,从而有可能酿成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经贸关系中未来的贸易摩擦,最有可能发生在反倾销、保障措施、纺织品进口、农产品补贴等方面。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的有些制造业,本来已是夕阳工业,因其劳动力成本高昂,在美国本土市场就已不敌来自他国的产品。这些行业包括钢铁业、纺织业等。这些行业面临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强大竞争压力,自然寻求其本国政府的保护。再由于,这些行业传统上雇佣较多的工人,让这些行业直接与外国产品竞争,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失业。由于选票关系,这是在实行选举制的各该国的政客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各该国政府往往屈服于国内的这些竞争力衰弱的和传统上受到政府保护的行业的压力,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实施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考虑到中国的《入世议定书》规定既有世贸组织成员可以保留将中国继续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措施和专门针对中国产品进口的临时性保障措施,较之其他国家的产品,中国产品在各该国更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而遭受的损害和面临的威胁会更大。
  就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进口而言,由于美国仍然对中国的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和严格的进口监管(如对所谓的非法转口问题的监管),而且根据中国入世协议,在世贸组织《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实效后的四年内美国仍然可以对中国纺织品输入实行配额管理,中国纺织品面临的保护主义是巨大的。
  一旦这些针对中国产品和纺织品的保护主义措施依照各该国国内的贸易法规正式启动,贸易摩擦就出现了。
  在农产品补贴上,农业是中国贸易伙伴传统上受到政府保护的行业,预期各该国政府还将保留甚至加大对本国农产品的补贴,必然会加剧各该国农产品在中国的倾销,从而给中国的农业造成冲击。这也是一个有可能发生贸易摩擦的领域。
  避免对国际贸易环境抱着过分理想化的期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决了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歧视性贸易待遇问题。因此,普遍对入世后的贸易环境持有理想化的态度。中国入世的主要谈判代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是一个中国贸易自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坚定的推手,在美国实施针对钢铁进口的保障措施后,坦然喟叹在中国入世之后的“突如其来”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的自由贸易者来说是令人尴尬的。从这一言辞,可以看出在中国甚至在政府的高层确实曾抱有对入世后贸易环境的乐观态度。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众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及接踵而来的贸易摩擦,给了中国清醒的一击。这些措施和摩擦清楚地表明,想借助入世就一劳永逸地获得自由和公平的贸易环境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令人庆幸的。
  同样未曾预料到的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给中国强有力的启示:中国也需要监督其主要贸易伙伴执行世贸组织协议和其义务,要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和手段。
  运筹帷幄,加强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应对能力,包括建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与咨询系统,和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建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与咨询系统的目的在于避免事件突发而不知所措,帮助国内产业和企业打好洋官司。世贸组织提供了一个多边体制框架内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只要中国的贸易伙伴实行明显的保护主义,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就应该利用该机制保障的磋商机会寻求解决方案,如果磋商未能成功,还可要求设立专家小组来审理争端。
  最后,采取世贸组织协议允许的反倾销措施,保障措施和反补贴措施,适当地保护国内的行业。龙永图针对美国国会通过对农业进行巨额补贴的法案语气强硬地说,如果美国可以这么做,为何中国不能做,而且在世贸架构下,中国对农业的支持还可以做得比美国更多。这反映了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决策者在这方面清醒的立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