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整体的碎片和碎片的整体(之二)
栏目听者有心
作者李皖
期数2000年09期

流行音乐是一种世界艺术流行是什么?

  流行是一股世界性的整合力量,刮过之处即宣告占领、宣告同化。同样地,流行音乐是一种世界艺术。我们不要被某位艺术家是美国人或中国人所迷,在这个领域里,国家和民族概念已经悄悄地被置换了。节奏布鲁斯不是什么美国音乐,中国摇滚也不是什么中国音乐,不管你乐不乐意承认,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都是同一个一体化的音乐。
  说流行音乐是一种世界艺术,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关于流行音乐的听众,恰当地说不是中国人或美国人,一针见血的说法应该是世界人。它所暗示的,是一批世界子民的出现:新人类、新新人类,X一代、N一代、酷一代,网虫、歌迷、新潮消费者……不管生活在中国或美国,这些新人群具有相近的生活内容:听一样的歌,看一样的电影,玩一样的时尚,上网、泡吧、蹦迪、追星,吃麦当劳或肯德基;或者还有一些人,更有着彼此相似的工作内容,比如都在外资企业、星级酒店、外贸单位、跨国集团工作,其知识、文化、环境、管理,有着同样的国际化背景。而在说到城市时尚时,即使不一样的国家消费不一样的文化产品(如中国人听的是张惠妹,不是麦当娜),这不一样里也有着一样的最新世界潮流的骨血。
  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一群人身上体现为“世界生活一体化”。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他们身上时,会发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许多国家的中心城市都已有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表达,并且,这是一种正在迅速增长中的生活表达,它不光是时尚,而是新生活的象征,是俗世的新向往。与其说这些人生活在某一个国家的某某城市的某某街道,毋宁说他们生活在“世界”之中,他们大张旗鼓却又不露痕迹(是全球娱乐频道的主角,但是从来不做意识形态式的发言),一字不着,却暗中实现了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大稀释和瓦解。
  所以,陶喆、顺子、李玟是节奏布鲁斯艺人,而不是台湾艺人。《无能的力量》的崔健是电子舞曲艺人,而不是什么中国艺人,称其作品为中国音乐,更是要命的、不得要领的、歧义丛生乃至最终会方寸自乱的说法。
  既然不同国家的流行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某一样式,所以某些时候,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的问题,成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柴柯夫斯基不是俄罗斯音乐

  曾经,我是中国摇滚的怀疑论者。鉴于中国乐队照搬国外的音乐样式,有几年我一直在提问着同一个问题:当我们用同样的乐器、同样的指法、同样的编制演奏着同样的句法,你怎么能说那音乐是外来的、而音乐反映的精神是中国独有的?有一天这问题突然跳了线、脱了缰,我问自己:
  为什么要指责中国的摇滚?而不指责俄国的柴柯夫斯基?不指责黄自、贺绿汀、朱践耳、马思聪抑或谭盾。它们不是同一类问题吗?
  于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交响乐也是一次世界音乐过程。它展示了随着世界各地从孤立到联系,强势的欧洲经济、军事,带着强势的欧洲宗教、文化也包括音乐的世界化,这是欧洲和声体系的一次广播深种。《悲怆》不是俄国音乐,朱践耳也不能称为标准意义的中国音乐家,恰当的说法是:他们都是交响乐(或古典音乐)作家。
  但是,身为中国人,从事着外来艺术创作的贺绿汀们,已经在艺术上站定了。就人类现在的裁定,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结果是,他们解决了世界音乐的民族口音问题。
  民族问题并没有消解,但要换一个角度看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