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机器英雄(二)
栏目世界科幻史画
作者哈里·哈里森 罗定国
期数1996年第11期
太空飞行器
火箭飞船是当代科幻的经典术语,但它登上科幻舞台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佛朗西斯·古德温在其《月球人》(1638)中描写一些巨鸟将旅行者背赴目的地——月球;西拉诺1650年设想飞行战车利用太阳能啜饮雨露以实现其“征月航行”。时过两百年情势并未有根本转变,1865年凡尔纳笔下的旅行者是乘坐由巨炮发射的空弹壳而离地登月的。维尔的影片《未来事物》,使用炮筒套炮筒的多级炮发射登月英雄,虽稍有改进,却依然不太现实。及至威尔斯才有所领悟,他在1901年的《登月第一人》里发明了一种称之为“卡沃雷特”的抗重力物质,利用该物质对重力绝缘的魔性,使飞船抵达了月球。
伴随本世纪二十年代各国相继建立火箭协会,火箭推进的思维才得以进入科幻。这些飞行器多由天才的业余高手在后花园建造,一般是火箭一升空故事也告结束。这些描绘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是,火箭作为运载模式的观念却已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在这期间,几乎每一位科幻作家都紧紧抓住火箭不放,似乎已形成套路。1939年阿西莫夫的首篇小说《被逐出维斯塔星球》以及1956年雷克斯·哥尔登的《星期五无人》,写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乘火箭的单程旅行。这些科幻火箭普遍给人的印象是一些靠不住的工艺品。
后来出现的巨大无比的代际飞船也不见得更令人信服,这是种到达其它遥远星球的最简单方法。火箭极其巨大,足以容下可供自我循环的设备并能维持许多代人的生态平衡。最初的乘客相继老死,其子孙后代才得以到达目的地。由于持续200多年的太空旅行,会使读者感到乏味,因而大多数描写代际飞船的作品都增加了中途受阻的故事,如冯·瓦格特的《遥远的人马座》,海因莱因的《宇宙》(1941)以及布赖恩·奥尔迪斯的《永不停顿》(1958),飞船的乘客都有着戏剧性的遭遇。
当代际飞船还在靠火箭和风帆在星际间孤苦旅行之时,FTL(Faster Than Light)即超光速飞行器已把读者带入广袤的太空中遨游了。由于爱因斯坦博士断言在我们生活的宇宙中FTL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飞行者把它们开进另一宇宙。太空跳跃、空间翘曲、星际航行,甚至时空膨胀等等,各施其魔力,把我们的英雄迅捷送往其它星系。E·E·史密斯使用无限航行的《晶体人》系列小说,就是一批杜撰物理定律的书。然而,正是这些杜撰的发明才使人们看到地球人到达奇妙的星球与外星人相遇或与之战斗的故事。阿西莫夫在其《基地》系列中用星际航行使人类得以在太空中互战;海因莱因的《太空骑警》1959年出发去清除邪恶的外星人;而安德森1970年的《零点十字》则达到了一切星际飞行小说的顶峰:一艘逃亡者飞船在宇宙中横冲直撞,飞过一座又一座星系。
无论何人提到太空飞船,都由衷地对科幻画艺术大师弗兰克·R·鲍尔表示深深的敬意。科幻作家让我们登上了太空飞船,而鲍尔却让我们饱览飞船的雄奇外貌,有的像飞行的生殖器,有的是一队多孔的、带舷窗的、旋转的战车。这些飞行器没有两个是雷同的,它们撕空裂时,径直飞入整整一代爱好幻想的年轻之心。
运输
全世界都喜爱良好的铁路。爱伦·坡在其1849年的科幻小说《美隆达·托特》中描写的洲际列车大得足以容下一个大舞厅,铁道轨距宽得不合逻辑,足足有50英尺。威尔斯也毫不逊色,在《现代乌托邦》(1905)中所写的列车还有许多台球房、洗澡间和图书馆。
科幻作家尤其偏好单轨铁路,尽管时至今日单轨铁路只不过在迪斯尼乐园里运转。但不要紧,弗兰西斯·斯塔克顿1897年的《萨地斯巨石》中电动火车已吊在悬空铁轨上行驶;而威尔斯在1908年的《空中大战》中,英吉利海峡上横空出世一条巨形钢缆,由陀螺仪平衡的单轨列车沿着它呼啸而过,何其壮观!
离开轨道的交通工具就形形色色了。凡尔纳的一台由蒸汽驱动的大象驮着一座房子穿越了整个印度,书名就叫《蒸汽屋》(1880年)。和帕西·格雷格的1880年的《穿越黄道带》中描述的一样,1876年凡尔纳的《漂浮岛》也写了电动卡车。他的三轮卡车达到19世纪速度的顶峰,大约每小时100英里,赛过当时最快捷的邮车(每小时15到30英里)。
回顾这些卡车的动力源是蛮有趣的。1891年锡奥多·赫茨卡在《自由邦》中驾驶的是由钢制弹簧驱动的卡车,沿公路两旁都设有由蒸汽作动力的拧紧弹簧的“加油站”。在凡·汉斯泰因的《理想岛》中,木柴、煤炭、木炭,甚至一盏煤油灯的热能,都被用来作动力源。虽然跑得越快对路面的要求也就越高,但是乌尔·詹姆斯·邦德的海陆两用车却不受路面的限制,他结合使用压缩空气和磁力作动力。
本世纪三十年代火箭卡车初展英姿,它是兔子罗杰的心爱之物,但1941年海因莱因的《美修塞拉的孩子们》一书中火箭卡车又让位于高速自动公路。自动公路的设想仍不失为一种解决交通的方案。
凡尔纳在《漂流岛》中以偏爱的口吻描写过人不走而马路移动的自动人行道,斯塔克顿在《萨地斯巨石》中也描写过“移动月台”。今日除电梯外,自动人行道终于在各大航空港投入使用。威尔斯更进一步,在其《沉睡者醒来之时》一书中将自动马路分为许多车道,一条比一条快,旅客可以从慢车道跳到快车道。海因莱因也写了科幻小说《马路必须滚动》。
地底下的交通也一度引人入胜。兔子罗杰不管温度问题而让一根巨管直穿地球,卡车从地球一端掉进,而从地球另一端射出。快则快矣,而兔子罗杰的心上人却由于失重而被悬在地心。丢茨赫的《牟比乌斯地铁》却让乘坐地球列车的旅客遇上一个意料不到的拓朴学问题,他们消失在另一维世界里足有两星期。
最简捷的交通方式莫过于MT(Matter Transmission)即所谓“物质传输”。克拉克可谓是MT的开山祖师,他在其名著《沿导线旅行》(1937)中把人们分解以便于沿导线像电流一样传送。后来的作者更只需发射者靠心灵之力就可把人和物质传送给接收者。哈里森1970年的《迈出地球的一步》中详述了MT的历史,从其发明到遥远未来的巨大应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