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青春棚叙事
栏目田野札记
作者兰林友
期数2003年05期
  在云南永胜县,居住着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族群。这就是外界尚不太了解的彝族支系他留人。他留人自称他鲁苏(苏,他留语即人的意思),也称他鲁人、他留人,现通常称为他留人。
  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在相邻的鹤庆县、华坪县,四川盐边县、盐源县以及攀枝花市等地亦有少量分布。他留人周边主要居住着汉族、傈僳族、彝族等。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语。与同为彝族支系的緉峩人、他谷人、纳咱人、六德人的语言基本相通。有陈、海、兰、王、段、杨、熊、罗、邱九个姓氏,前四姓为四大姓,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后五姓为杂姓,过去四大姓与杂姓不相通婚。一九五四年,民族识别时被确定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当时在他留河聚居区有一五九二人,目前约有七千人。
  在他留人聚居区保存着一片鲜为人知的他留古墓群。该墓群坐落于宗支山上,鳞次栉比,大约有一万多座,墓制构造与汉族的传统坟墓并无二致,均为石制墓碑,墓群规模之大,在南方民族中实属罕见。根据碑文,墓群大多从明代始修,清代最多,绵延至今,只是规制渐小。当年他留山寨曾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坟林附近尚有他留古城堡遗址,如今只有残垣断壁,以及废弃的古井。从残缺的排水沟痕迹,城门石狮的台基,依稀可以想见当年曾经有过的繁荣兴盛。遗址南侧,还有一处叫“梅云洞”的摩崖石刻,其中有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北胜州(今永胜)土知州高斗光的题刻:“谁能超世界,共坐白云中!”字体龙飞凤舞,呈现出梅妻鹤子般的闲情逸致。
  二○○○年暑假,我带领民族学专业的学生赴云南丽江实习。一到达丽江、永胜,地方官员们就不断地给我们介绍他留人的青春棚习俗。
  在他留语中并没有“青春棚”一词,他留人把房子叫做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他留人语意即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查腊摩何格”,“查腊摩”意即年轻姑娘,“何格”即棚子,组合起来就是年轻姑娘的棚子;三是“何格夏喀”,“夏喀”为玩耍之意,合起来便是玩耍的棚子。可见,三个词汇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祖玛日喀”无疑是姑娘睡觉的地方;“查腊摩何格”既指睡觉之所,又表明是姑娘独占的空间,并且这种空间可以用来安排社交活动;“何格夏喀”则是表示可以串棚子的场所,即主要是用来社交恋爱的空间。实际上,这几个词只是表明他留姑娘入住青春棚的不同阶段而已。起初,对外叫“姑娘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改叫更具浪漫色彩的“青春棚”,此后便流行“青春棚”一词。
  其实,所谓“青春棚”,就是他留姑娘成年后家里为她安排的一间小房间。他留姑娘在十三岁或十四岁时举行成年礼,比较隆重。未行成年礼之前,姑娘穿白裙子,梳独辫。初潮后,就要改穿黑色裙子,梳两条辫子,并开始戴盖头布。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同一个自然村中已来过初潮的姑娘要一起前往村中一位岁数较大,并享有一定威望的妇女家,请她为自己梳头。过去举行梳头仪式时,要把黑色的麻线夹在头发中,蘸猪油一起梳理。现在梳头仪式已没有这么复杂。他留姑娘一旦行过成年礼,就标志着她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而是一个可以参加社交活动的成年人,也就是说可以结交异性了。这时,姑娘就要入住青春棚,并可以接待来串棚子的小伙子。父母会在家中院落里为女儿搭建一间房子,房间一般很简单,或搭在正房的对面,或盖在正房的耳房,有的则位于院落的大门旁。房间通常只有四五平方米,房高不过二米左右,房门低而窄,房顶架以横梁,上覆树枝,其上又以瓦片等盖之。室内布置简朴,仅放一张小床、一张小桌而已,有的甚至连小桌子都没有。
  尽管叫青春棚,但就其建筑材料而言,并非是用竹、草搭就的棚子,而是较简便的房间;从所处位置来看,并不是建在村寨之外,而是建在家庭宅院之内,或在正房之侧,或院门之旁;乃是一位姑娘独占,而非公房,实际上就是姑娘的闺房,只是可以用来婚恋社交,盖得比较简便。这样的空间安排既避开父母居住的正房,又方便进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留人的青春棚空间安排具有许多象征意义:
  其一,青春棚这种家庭空间安排的意义是深远的,这是一种单独的、独占的、社交性的空间。无论青春棚是紧挨着正房,还是靠着庭院大门,都是一种很便利的婚恋社交空间。这一空间与彝族以及彝族其他支系的公房显然不同,无论是男公房,还是女公房,都是一种共享的社交空间。青春棚也与许多农业社会的家庭空间不同,在这些社会中,家庭空间通常是共享的,个体没有单独的卧室,孩子多半与父母同睡,同性兄弟姐妹共床,强调家庭的相互依赖。
  其二,青春棚社会空间反映了棚主的年龄和社会身份,入住青春棚即表明该姑娘在他留社会中,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位成年人,特别是在婚恋方面已经具有独立而自主的权力。
  其三,青春棚空间安排还反映了一种社会关系,可以进入姑娘棚子的男子,就是可以发生性关系与缔结婚姻关系的人,也就是社会关系程度密切之人。在青春棚中,姑娘既可接待单个小伙子,也可以接待多位串棚子的小伙子。在集体玩耍的过程中,姑娘会示意满意的那位小伙子留下,其他小伙子则知趣而退。同样,小伙子也可以同时串多位姑娘的青春棚,在多位姑娘中寻觅伴侣。这种串青春棚习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留人在串棚子觅寻伴侣的过程中,都是“躺”着谈的。这就是说,小伙子进入姑娘的青春棚,同床而卧,共枕而眠,只要两情相悦是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因此,假如社会关系不密切,那么根本就不可能进入青春棚。
  当然,从青春棚的建筑结构特点看,这种社会空间又多少表明具有一种临时的性质,或者说临时的意味,可以看成是姑娘实行从夫居之前一段时间的临时住地,因为棚子毕竟不是正房。不过,这并不表明他留人对这种社会空间存在歧视。
  然而,在过去,无论姑娘在青春棚中接待小伙子,还是小伙子串青春棚,都必须首先取得一项资格认可,即“过七关”。所谓“过七关”,实际上就是在正式结交异性之前先交往七位异性,目的是考验他留青少年的机智与应变能力,并提供社交恋爱的机会场合,积累寻觅结婚伴侣的经验。如小伙子必须连续七个夜晚在七位不同姑娘的青春棚中过夜,即在一位姑娘的棚子中过一夜为一关。同理,若是姑娘则必须有七位不同小伙子连续七个夜晚来串棚子,共度一夜者才算一关。没有“过七关”的姑娘没有人串她的棚子,没有“过七关”的小伙子也不会有姑娘接待他。
  以小伙子“过七关”为例,具体的过程大概是:过七关时,由过关人的朋友或亲戚(通常是已经过完七关的男子)负责将过关人介绍给另一个已经过完七关的姑娘,第一关就在这位姑娘的青春棚中过,另外六关则由这位姑娘负责给过关人介绍六位姑娘。在过关人的朋友或亲戚向这位姑娘提出请求时,这位姑娘必须保证负责帮助过关人过完七关,并象征性地给请求者交纳一些抵押物,如果没有能够帮助过关者完成过关,则抵押物归请求者。
  过七关的每一关都有非常巧妙而寓意深刻的名字。第一关叫“查兀玳”,意为开始。过完第一关就叫“查布玑”,意为过独木桥,而独木桥又象征“一”,表示形影相吊;第二关叫“查阿竺”,即筷子一双,象征“二”,表达的意思是,筷子用完后一起洗,下一顿饭用的与这一顿饭用的可能就会不一样,表示换来换去;第三关叫“查锅锣”,即锅庄石,锅庄石三块象征“三”,暗指异性关系复杂;第四关叫“查亚藻”,指妇女的织布架子,通常四个角,象征“四”,表达四个角的织布架子哐哐当当不稳:第五关叫“查吕雅”,指葫芦笙,一般有五个音调,象征“五”,意指各吹各的调;第六关叫“查刷拉”,即纺线的纺车,纺车的轮子为六边形,象征“六”,表示像轮子一样转来转去;第七关叫“查黛秋”,即秋千架,秋千由七根木杆组成,象征“七”,暗示摇来晃去。显然,这些过七关的名字都表示在过关考验中两性关系不稳定。但只要过完七关,就有资格串青春棚。
  不过,他留山寨的人类学田野工作说明,青春棚婚恋习俗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性关系混乱。主要原因是存在一套规则,我们不妨称之为闲言控制的社会控制功能,即将闲言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要素。研究表明,在相对封闭、联系密切的小型简单社会中,甚至在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以及法国乡村,闲言也是一种主要社会控制形式。同样,闲言在他留人的青春棚婚恋习俗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约束机制。实际上,在青春棚内,无论对男对女都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假如男方有被女方视为不规矩或不礼貌的行为,女方有不良或不得体的举止,那么传将出去,对各自的潜在婚姻都将产生影响。所以,性关系必须基于两情相悦的基础之上。一旦订婚,就不再串棚子。毫无疑问,他留人的“青春棚”习俗的确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婚恋习俗,在追求恋爱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婚前性自由。虽然现在他留人已经没有“过七关”的习俗了,但是还保留着串青春棚的习俗,并且因为有了新的避孕手段,如安全套的使用,他留人在婚前仍享有性自由。
  正因为他留人存在着独特的青春棚婚恋习俗,人们在介绍和研究他留人的婚俗时,大多带有一种猎奇色彩。在青春棚叙事中,有的学者普遍采用的是那种不确定的听说、似乎、或为、自称、自认、据云、推究、印象之类词汇,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对于敏感、隐私的串青春棚话题,其实并不容易调查。因为,串青春棚多少次,并不表明就一定发生多少次性关系。假如按照进青春棚就是过自由的性生活的逻辑,那么很容易简单地将串青春棚的婚恋活动等同于性活动,以至有的学者误将青春棚看成是专供未婚妇女过自由性生活的住房,认为他留人还保持原始的对偶婚制;或者认为是原始群婚习俗的一种遗存,为婚姻家庭研究提供了一个原始婚姻实例。还有些学者错误地将青春棚视为公房。在神秘化的叙事中,有的地方文人对他留人进行充满文学想像的描述,认为他留人保持着宗教陋习,维持着贞操观念甚淡的原始文化生活。
  在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促销旅游的语言更充满了猎奇色彩,于是他留人被表述为具有神秘色彩与异国情调的地方族群。在《丽江旅游指南》(一九九八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书中,介绍他留人时所用的标题竟是《神秘的他留人部落》,说他留人四大姓分别在氏族内部过宗支节云云。为了吸引旅客,套用部落、氏族等概念来表述他留人,不仅充满猎奇色彩、神秘化倾向,而且是一种无历史(ahistorical)的叙事,影响了他留人族群文化表述的真实性。将他留人表述为部落、氏族,就暗示着他留人是原始的、部落的、落后的、性自由的族群。这种叙事并不明确说明某一现象究竟是过去的文化事项,还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过七关的习俗已经是历史陈迹,在现代的年轻人中,早已不存在过七关的考验。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叙事体现了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开发思路,所以,青春棚叙事显然是政府官员主导下的叙事方式。地方官员(包括他留人出身的地方官员)根据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生计、服饰、饮食、婚俗、丧葬习俗、火草布、火炕、粑粑节等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强调他留人是一个独特的地方人群,这些文化方面均与凉山彝族显著不同,并且借用生物多样性话语,他们呼吁将他留人的传统文化——一种文化多样性的样本,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起来,但真实意图都在于云南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建设目标。为了挖掘旅游资源,寻求社会发展,将文化多样性——在他留人而言,如独特的青春棚婚恋习俗,连同他留古城堡遗址、他留古坟林、男耕女织图、火炕、火草布、纺车、粑粑节等,作为一种文化展示品,然后转换为旅游资源,以发展地方经济。用他们的话说,摩梭人有走婚习俗,我们不是有青春棚习俗吗?完全可以建设摩梭人那样的旅游区。
  将串青春棚习俗与摩梭人的走婚相比,把浪漫的青春棚叙事当做发展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力,以形成对外宣传中的一个引爆点,也许能够激起那些参与体验式游客的欲望,以满足游客的浪漫性欲、神秘感、好奇心。的确,在民族旅游中,对于男性游客来说,少数民族女性总是被当作引起性刺激的象征,而性刺激快感确实又是旅游中重要的娱乐项目,在旅游促销中最容易大肆炒作。因为不管怎样,毕竟旅游促销最动听的语言自然是原始的、浪漫的、美丽的女性,以及自由的性生活,所以大概只有青春棚叙事,才能满足游客那种异国情调的渴望。青春棚叙事正是典型将具有特点的族群印象凝固在一个永恒不变的过去,借以表述其奇异魅力的叙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