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感受行为诗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杜青纲
期数
2004年04期
盛夏,来到法国南部小城洛岱夫(Lodève),这儿正举行地中海诗歌节,为期一周,二○○二年已是第四届了。诗歌节邀请了全世界四十七位名诗人。法国有诺埃尔(Noèl)、雷(L.Ray)、梅硕尼克(Henri Meschonic)等大家。主要节目:宣读自己的诗作,介绍各国诗人。我应邀介绍“中国近二十年的诗歌”这一项目。
城市不大,纵横一两公里,却设立了三十二个诗歌朗诵点。其中四个是业余点,只要提前报个名,大会批准,就可堂而皇之地宣读自己的诗作。市中心辟了一条街,全卖诗集,卖书的大多是作者本人。个个出口成章,满腹“诗纶”,即便打杂的伙计也能大段背诵雨果、波德莱尔的篇什。到处是诗的海洋。
讲完中国诗,我与诗人马特找到中心广场。法国著名行为诗人布莱勒(Julien Blaine)将在这儿演诗。行为艺术,早已知晓,行为诗,仅听闻,但不知其详。我甚感好奇。
诵诗点设于露天,与室外咖啡座浑然一体。天,瓦蓝,烈日炎炎,众人额上已泌出薄汗。我们点了两杯咖啡,悠然等候,广场四周已聚了两百多人。刚进场时,遇见一蓬头乞丐,伸一小盒索钱,我们没空理会。中午十一点,布莱勒出场了。年约五十,一身黑装。诗人开演:
“诗即纯,容不得装饰。”说着,开始脱衣。朋友耳语道:“但愿别脱光了,一年前他因裸身读诗被警察拘过。”这回,布莱勒吸取了教训,仅脱光了上身和鞋袜。边脱,边发表评论,言辞颇有诗意,配以略为夸张的表演,久久生活在讲模讲样国度的我已大开眼界了。
随后诗人从手提袋中取出两只鸡。“从超市买的,正宗死鸡。”外加一只剥了皮的兔,也是刚从超市买的。末了,拿出诗稿,往地上一铺,音乐响起,诗人开始朗诵:
每个诗人都知道/他是最后一位说话的人/而后又来一位/也自称最后说话之人/我戴上两只鸡(笔者注:诗人将鸡套在手上,像戴手套一样,并扭动臂部,开始舞蹈)/我气喘咻咻/我读/诗永恒地死去/人们前来收尸/摇动/抚摸尸体(挥舞死鸡,四处走动,舞迪斯科)/诗人欲使之复活/然而,奇迹仅/针对他一人/其他的/——此刻,尸体/对于诗人,已成为肉与血/骨与筋/皮与毛/继续目睹尸体腐烂/尸已解体/发臭/奇臭无比/解体与发臭/——当它尚未化为泥——/便是生活(以目环视听众,高举死鸡,若有所思)/我穿上鸡(如履靴,穿鸡行走,且舞)/我舞/掴它耳光/或拥抱,或透穿/我气喘咻咻/我读/尸体以其/永恒的腐烂/不会化为/指甲与毛发,永远不/注定要吸/其恶臭/我索性大口/亲吻它发臭的血肉(诗人拿起死兔,抱在胸前,如母亲搂婴儿,柔情注目,亲吻兔带血的嘴,下肢舞动)/怀抱兔儿/满怀柔情/我跳着舞……
诗诵毕,掌声雷动。诗人刚退场,从右侧走来一位年逾八十的老人。手拄拐杖,步履蹒跚。我们以为是诵诗的,心中油然起敬。老人却一言不发,缓缓走过:原来是过路的市民。诗坛与广场融为一体,除了麦克风,没有任何界定。法国大诗人米修曾说:一点一滴皆为诗,风中有诗,桌面有诗,沙间也有诗。悄然独过的老人拖出了浓浓的诗情。
众人仍然留在广场,意犹未尽,继续喝咖啡,闲聊,讨论。一谈诗,天南地北的陌客都成了朋友,此间诗意是我从未体验过的。
说着聊着,台上又窜出一男一女。两人相视片刻,开始诵诗:
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我看见了你/那是你/又不是你/我说是一朵花/你说是一块泥……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演开了,动作很专业化。我翻了翻节目单,没找到他们的名字。诵诗的男女是临时起兴。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很快,我们成了朋友。即兴表演者刚从附近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赶来。夫妻俩建了一个剧团,平日以卖艺为生,其剧以诗为支撑,颇有特色。
闲谈间,台上又见一人。是刚才遇见的蓬头乞丐。他手执索钱盒,两眼凝视前方,神情庄严。而后充满激情地背诵一段长文,不知用的什么语言,但我觉着是诗,尾句押了韵。后来一打听,蓬头乞丐背的是《古兰经》。
末了,布莱勒也来喝咖啡,坐我们桌旁。向他索要诗稿,应允,拿来一瞧,正是刚才表演的脚本,三页纸,大号字,上面残留着鸡肉和兔血,满是油渍。本想留作纪念,布莱勒抱歉道:“对不起,下午还要演一场。呆会儿,我送你一本集子。”我以为是搪辞。小城虽不大,但人海茫茫,不是想碰就遇得着的。行为诗人却很自信:“有诗为媒,我们会见面的。”
果然,中午吃饭时,我们在诗歌节指定的餐馆又见面了。布莱勒没食言,主动送我一本签了字的诗集。
集子十六开,厚厚一大本,二百八十二页,但书内没标页码。封面白黑两色,由一大堆字母构成,其中依稀可辨出几位作者的姓名及某一页的诗题。这是一部合集,收录了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
集题为“Po¨m(s)”(法文即“诗”),但“诗”中挖去了中心字母e(全词为poème)。其下,由小到大,画了九个“O”。副标题:“当代法语诗歌新工地。”出版社只落了网名in@lassables,也是一个法语词,意为:不厌倦。
翻了翻诗集,第一感觉,繁杂,有些不知所云。一是形式之杂,同一页可能出现七八种字体,或大或小,无规律可言。有文字诗,也有广告诗,图片诗。断章取义,零拼碎合。相当一部分是配有文字的行为诗,如贴着胶布的丑陋嘴脸,去了头和生殖器的雕像,莫名其妙的眼球。大凡正规图片都涂了歪歪扭扭的几何图案。布莱勒借鸡表演的照片和文字尽收集中。排版无序,或横或竖,行文或左对齐,或右对齐,或者聚中。
二是内容繁杂,天南地北,无所不有。别处不好说,尽可在集中渲说。如果非要找中心线索,便是反与异两字。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的政治主张:反对美利坚。诗集前言用大黑体字写道:“我们输掉了与美国的战争,所以我们成了如此伟大如此善良但默默无闻的诗人。”
超现实主义之后,法国再没出现一呼百应的大诗歌流派,但也不乏形形色色小派小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文学实验工场(OULIPO)、与音乐相糅的乐诗,再就是罗什(Roche)倡导的反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罗什抛出了他的名句:“诗歌无法接受,而且,它不存在。”诗人感到了困惑,“该说的都说了,形式花样也玩尽了”,诗人的使命便是以其特有的文字趣味,以别样的文字组合,自我否定,倒行逆施,在废墟里唱另一首歌。归返文字,以语造境。
布莱勒等诗人大致属于这一脉络,反中心(如上文所述,“诗”poème被抽去了中心字母)、反传统、边缘化成了他们共同的主张。在前言中,该派诗人津津乐道达达主义、字母派、超现实主义。不同的是,他们远离已被人嚼烂了的下意识、生死爱恨自然等宏大主题和形而上学取向,着意从日常生活琐事、从日常广告中取材,将达达精神与新写实主义糅为一体,借用网络手段,自成一路,也别有一番生气。此类主张多少也应和了所谓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推开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边缘化日常化构成了法国文学的一大走向。近六年来,在法国影响最大的书要数德莱尔姆(Delerm)一九九七年发表的散文集《第一口啤酒及其他微小乐趣》。一年间,就卖了二十多万册,这个数字在法国是惊人的,可见其共鸣度。作者浓墨渲染的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小乐趣,如喝第一口啤酒、剥几粒豆、骑会儿车、抚弄一把小刀、露天吃顿饭。细琐,但其乐无穷。只不过,德莱尔姆没那么多反骨。没刻意与社会唱反调,只是驾着普鲁斯特的留香余韵,以细腻悠妙的笔触,歌唱纯朴,归返自然,颂扬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怀念旧时光,有些道禅意味。
当然,这只是取向之一,一如罗什、布莱勒所倡导的反诗、行为诗。法国文坛历来都是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离开洛岱夫前,再次遇见布莱勒,只可惜未能要到那几页诗稿,不然,对法国行为诗,我会留存更生动的记忆。
感受行为诗
众说皆备的“采辑”
重建神圣
难为的循吏
民主:一个理智的话题
历史学中的重要一章
思想启蒙,任重道远!
老城厢的出发
圆明园罹难一百四十年祭
《话说想当然》小议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