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政治、民主与新闻:媒介的当代迷思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胡正荣
期数
2005年07期
自从西方世界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大众社会形成以来,有关大众媒介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激烈讨论的话题。“九一一”之后的世界自然而然地成为学者们瞩目的焦点。在那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日子过后,西方社会政治民主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和变化的确在不断地给已有的各种观点和争鸣带来新的典型例证:从伊战前后美国大众媒体所制造的舆论神话到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中部分媒体旗帜鲜明的党派立场;从BBC、半岛电视台等“独立媒体”与政权斗争中的尴尬处境到跨国媒介资本无孔不入的全球扩张,政治、资本与媒体在世纪之交的世界舞台上,给我们演绎着难以捉摸的当代迷思。
以自由民主为标榜的美国社会在政治传播的探讨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和新闻媒介的一系列举动,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幻象政治”为关键概念,华盛顿大学政治传播学教授兰斯·班尼特的著作《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二○○四年版)对美国当代媒体的运作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解析。
作者提出的几个基本问题,也许对我们看清商业媒体的本质很有帮助,比如“为什么言论自由不能保证好新闻”、“被媒体修饰过的政府是如何运作的”。前一个问题很好地诠释了商业利益驱动下,媒体言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悖论,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那些除了盈利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政治责任和社会目的的传播内容来说,宪法成为他们的挡箭牌。”而在后一个问题中,作者则切中了他提出的关键概念“幻象政治”。充斥着情节化的故事和“权威人士”的“政治欺骗”,新闻已经越来越缺乏分析和解释性的内容,这使得公民的批判意识逐渐弱化,“当人们依照一种主流的政治画面来做出判断的时候,这种画面本身就会自我放大,创造出一个可能并不真正存在的世界”。
领略了以上的观点之后,我们不禁发问,既然新闻媒介制造了幻象政治,那么这种幻象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新闻媒介制造幻象政治这一现象的根源又何在?对新闻内容中信息倾向性的分析,很好地解释了第一个问题。班尼特将政治压力和社会变迁下新闻信息的倾向性概括为个人化、戏剧化、碎片化和权威主义。这四种倾向性可以解释已经沦为批量生产的消费品的新闻,为什么没有像理想中那样促进民主事业的发展而往往成为一种阻力。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很难再找到比政治经济学分析更有解释力的范式了。作者从三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新闻业变迁背后的经济根源:第一,新闻业的“企业利润法则”;第二,媒介垄断带来的信息垄断及其对新闻的种种负面影响;第三,媒介系统外的经济力量如何对新闻施加影响。
要想对幻象政治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就要深入到这种意义产生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制造同意”的全过程。班尼特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来介绍。首先,从信息的来源上,作者分析了政治家们是如何制造新闻的,其中涉及了媒体和政府的关系、符号政治和形象塑造的技巧以及新闻管理等问题。接下来,作者从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压力、组织压力、工作惯例和新闻行业标准化的专业主义,来看新闻内容的产生所受到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制约。最后当然还要涉及到新闻受众对新闻制造的幻象政治无可奈何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了公民解读新闻过程中遇到的两难,概括为“相信谁”和“相信什么”。其实,我们很难将“相信谁”和“相信什么”加以并列和区分,在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媒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渗透之下,不仅是被解读的客体——新闻是被生产和控制的,解读的主体——人的头脑也是被生产和控制的,这就是消费文化和资本扩张与统治的需要,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成功地做到了。因此,难不仅难在相信谁和相信什么,更难在解读所依从的价值体系、解读过程和方式本身已经无法逃脱主流的控制,受众更多的不是面对如何选择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选择的问题。
相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全书的结尾部分。作者仍然将公民摆脱媒体束缚的解决办法寄托在“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上,实在让读者感到些许遗憾。“社会责任”这一术语在二次大战以后便已风行美国,与其说它是解决媒介伦理问题的理想方案,还不如说是政府、民众利益和媒介资本之间妥协的产物。《华尔街日报》一位编辑曾说:“一张报纸是一家私人企业,它不欠公众任何东西,公众也没有特许它经营权,因此它不受公众利益的影响。”这番言论毫不客气地亵渎了社会责任的神话,因为它切中了制度本身的要害。
班尼特的这部著作多维的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范式,以及对美国新闻行业制造幻象政治的复杂机理的分析,甚至著作的局限性本身,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并对我们惯有的一些思维方式提出挑战。
政治、民主与新闻:媒介的当代迷思
清代的禁书
漫谈文学姻缘,兼为书友招魂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萨帕塔的关键词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
纸与笔中年的阅读
《纳巴科夫传:俄罗斯时期》
“肥瘠荣悴”
受了麦卡锡主义迫害的作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