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读书”读到“冯亦代”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周译
期数
2008年08期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从杭州“晓风书屋”的收银台上,拿到了《读书》二○○八年第三期(总第348期)后,有一种光阴如水的感觉。三百四十八本《读书》,每月一期,这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的刊物是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复刊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读书》满二十九周岁了。
我认识《读书》是在一九八二年。通过杭州第七中学的八十周年校庆,我这个一九八○届的高中毕业生知晓了杭七中的前身是“私立安定中学”,出过许多著名的学生,其中就有翻译家冯亦代,是当时的《读书》杂志副主编,还读到了他致母校的贺信。
对未曾见过面的冯亦代先生的了解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仅今年的前四个月里,就连连买进了有关冯亦代先生的三本书:第一本是今年春节期间从北京回杭州,与妻儿一起在首都机场候机室里,为希望儿子写好作文,就在书店买了柳海燕编的《上午咖啡下午茶》作为过年的礼物送给他,没想到的是我自己捷足先登,在第一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是名家的作品集,冯亦代的作品有《咖啡馆的余音》和《品茗与饮牛》两篇,文章中冯先生回忆了自己当年在杭州和上海的日子。第二本是祝勇主编的“大家文丛”之《冯亦代》,那是今年四月的一个晚上,纯属偶然地在杭州文二路的“国学书店”看到的。冯亦代一辈子与书及文化人打交道,三十四篇流畅如水的散文,记述了茅盾、夏衍、冯友兰、戴望舒的旧年往事,回味了叶浅予、梅兰芳、丰子恺、丁聪的艺术人生,记录下费正清、韩素音、於梨华、木令耆的海外情境,还有对父亲、祖母、老师、朋友们的深切怀念。冯先生书中多次提到在杭州就读的情形,他的初中是在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毕业,高中则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第三本是诗人北岛二○○八年一月新版的《青灯》,书中打头的就是《听风楼记》。他在文中说:“去国多年,常从我父亲那儿得到冯伯伯的消息。一九九三年得知冯妈妈过世的消息,我很难过,同时也为冯伯伯的孤单而担忧,后来听说他和黄宗英结为伴侣,转忧为喜。”从北岛的文章里,我知道冯亦代先生是二○○一年冬天第八次中风住院的,那时诗人与他的冯伯伯见了今生今世的最后一面——但是,冯亦代先生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从一九一三年一直延续到了二○○五年,方才犹如他在遗嘱中所言:“笑着迎接黑的美”。
一代受人尊敬的文化前辈如冯亦代们,渐渐远去了,而《读书》依然在。
“读书”读到“冯亦代”
《孔府内宅轶事》
读《静农书艺集》
大彻大悟了
冯尼格和他的小说
《筹海图编》的版本和作者
战斗在赤道线上
优秀的建筑古籍注释
斯蒂格利茨与“后华盛顿共识”
美国黑人作家的出版近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